看過這麼一段話,話語簡短,又寓意深刻。
"我給你一顆糖,你很高興。
當你看到我給别人兩顆,
你就對我有看法了。
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給我兩顆糖,
而你,什麼都沒給過我。"
生活當中,我們的苦與樂竟然這麼簡單,就在一塊糖還是兩塊糖之間。
作為成年人,好像沒有人會真正在意糖果的數量,在意的隻是别人對待我們的态度。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馬斯洛将人的内在本性分成了由低到高的五個需求層次,其中第四層次就是說人們都有對尊重的需求,一個人既有内部尊重,又有需要獲得财富和社會地位的外部尊重。
每個人在心裡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認可,跟糖果甜蜜的味道相比,我們應該是更加滿足于自己能得到的更多一些,因為那樣不但滿足了自尊,又獲得了外部的尊重,覺得有面子,虛榮心就占了上風。
當你發現自己雖然獲得了尊重,不小心得到了一顆糖,但另外一個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人卻得到了兩顆糖,于是嫉妒心就悄悄地來了,沒有經過你的允許,甚至連門都沒有敲一下。
在這裡你會發現一件事兒:
虛榮心能讓你高興一會兒,嫉妒心卻能讓你一直不快樂,簡直整夜無法入睡,茶不思飯不想。
這裡不開心、不快樂的前提,就是我們内心的不知足和不懂得感激别人。
一個隻知道索取,卻不懂得付出和感恩的人,怎麼能明白快樂的真正含義?
唐代王梵志《布施生生富》說:
布施生生富,悭貪世世貧。意思是以财物施舍于人,自己到哪一輩子也都是富有的;一毛不拔,并觊觎别人的财物,世世代代都逃脫不了貧窮的境地。
更多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感覺不幸福,并不是生活對我們不公,而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太多。
古希臘哲人伊壁鸠魯這樣告訴我們:
“要想從别人那裡得到快樂,就必須先給别人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
隻有真心實意的付出,才會獲得回報。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獲。
這就是最現實的因果關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春天不播下種子,秋天自然沒有收獲。
你今天吃的糧食,一定是昨天種下的。
更多的時候,幸福是一種感覺,需要用心去感受。
搖滾教父崔健,在他的歌曲《一塊紅布》中唱到:
“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
崔健看見了幸福,一定是來源于他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視覺賦予的。
拉羅什福科說:
幸福在于趣味,而不在于事物。我們幸福在于我們擁有自己的所愛,而不在于我們擁有其他人覺得可愛的東西。
一個人如果身在福中不知福,眼睛裡隻能看到自己得不到的,心裡想的都是别人擁有的,自然不會開心。
我們不能隻看自己缺少什麼,而是要看自己擁有什麼,不要總是羨慕别人的風光,要學會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
歌德說:
無論帝王還是百姓,在自己家裡能找到幸福的人為最幸福。
我們如果總是覺得不開心,并不是得到的太少,往往是想要的太多。
今天的我們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但我們相信一件事:明天一定會有太陽。
請相信:
付出不一定馬上有回報,但不願意付出一定沒有回報。
播種跟收獲,本來就不在一個季節。
我是柏桐老師,關注我,人生路上看的更遠一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