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新書《陶淵明也煩惱》的簽售,黃曉丹拜托朋友15歲的女兒刻了枚印章,刻的是5個字:吃飯第一名。“要刻得很開心的樣子”。印章拿到後,黃曉丹很滿意:“特别好看。開心而不放肆,樸拙而又呆萌,以後簽書時每一本都會按這個章。”
“幹啥啥不行,吃飯第一名”是《陶淵明也煩惱》腰封的宣介語。把陶淵明的《責子》放在書的卷首,這是黃曉丹開的“腦洞”。“白發被兩鬓,肌膚不複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黃曉丹說,把這首詩放在開頭,讓讀這本書的人可以松一口氣:淡泊豁達如陶淵明,也曾因娃不堪“雞”而大吐其槽。
黃曉丹博士畢業于南開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師從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目前是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在教授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課的同時,還教授小學教育系兒童文學課。《陶淵明也煩惱》一書是她給家長開設的一門課程的錄音整理稿,也正因此,該書的副标題是:《給家長的傳統文化啟蒙課》。
孩子《詩經》《論語》讀不下去,《唐詩三百首》背不下來,“四大名著”不愛看,怎麼辦?三歲是不是該開始背唐詩?多大可以送去機構“國學”啟蒙?别的學校都要求背《弟子規》了,自家學校不教怎麼辦?學校要求背《弟子規》,裡面的糟粕把孩子教壞了怎麼辦?在教育系授課過程中,黃曉丹遇到過無數家長詢問子女傳統文化教育問題,這些家長十有八九自己的職業就是中小學教師。連教師都如此困惑,更别說從事其他工作的家長了。
黃曉丹感歎說:“現在的家長不了解傳統文化,但又特别重視傳統文化。”這導緻在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出現了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荒謬的做法,也影響了教育效果和家庭和諧。
在《陶淵明也煩惱》的代後記中,黃曉丹介紹了她的傳統文化啟蒙課程的整體設計。全書可分為“學什麼”和“怎麼學”兩部分。第一部分經典推薦課,解決“學什麼”的問題,介紹從古代童謠、《聲律啟蒙》,到《詩經》《論語》《唐詩三百首》,再到《唐宋傳奇集》《太平廣記》《随園食單》等古典文學經典文本。
第二部分觀念革新課,解決“怎麼學”的問題,探讨内容包括《弟子規》要不要背?學“國學”是否應穿“漢服”?女孩學習傳統文化就是去上“女德班”嗎?以及,如何選擇好的機構和老師、怎麼逛書店挑書、孩子在不同年齡該看什麼經典、怎樣為孩子營造一個親近傳統文化的氛圍?等等。一言以概之,整體宗旨就是要“講正宗高雅的傳統文化、講有趣有用的傳統文化、講适合兒童接受心理的傳統文化”。
但“學什麼”“怎麼學”,歸根結底還是操作性問題。在我看來,《陶淵明也煩惱》一書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它試圖消解當前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四處彌散的焦慮情緒,引導家長去思考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
很多家長重視傳統文化學習,除了覺得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作文得高分之外,要麼是認為其與道德品行相關,能規範人的行為,教孩子尊師重道、長幼有序,為人更“端方規矩”;要麼是認為其有助于增長知識,提升個人文化修養,令孩子在氣質、品味、修養等方面都能有所增益。
黃曉丹在《陶淵明也煩惱》一書開篇即指出,以詩詞歌賦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學,有認知、情感、審美和道德四大功能,其中,認知和道德功能就是肯定其在傳達知識、道德教化方面有一定功用。但她同時表示,在現代社會,詩歌的認知和道德功能更多地由科學和倫理學承擔,而其強大的審美功能和情感涵容力卻始終對我們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讀某些詩時,我們的心會一動,皮膚麻酥酥的,鼻子一酸,眼睛濕漉漉的”,生活中不開心的情緒“瞬間被整理成一個具象且有意義的審美形式”,心中的痛苦和傷感“不僅得到了理解,得到了撫慰,還得到了轉化,變成了一種更高級的東西”。
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幫我們化解生命中的壓力、孤獨和悲傷,為成長“提供一個退守、緩沖和滋養的空間”,為心靈打造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後花園”。也正是在這座後花園裡,我們最初體驗到了自己在認知、審美、情感等方面與别人的不同,“是一個獨立而自主的人”。
“傳統不是烏托邦,童年也不是烏托邦”。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面對各種壓力和挑戰,而傳統文化并不是萬能咒語,不能指望它破解一切問題。
黃曉丹說,任教中文系多年,她發現從來沒有一個學生問過她,應該先背《大學》還是先背《中庸》,《詩經》的文學史價值是什麼。“他們問的問題永遠是關于自身的。他們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擅長什麼,想要追求什麼,當遇到挫折時怎樣振奮起來,怎樣相處才會讓自己和别人都舒服,社會是不是會公平地對待他,怎樣協調理想和現實”,而“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外國文學,不管是現代文學還是古代文學”,探讨的正是這些問題。
當家長明白且接受傳統文化“承載的不是外在于我們的知識,而是存在于我們内部的生命體驗”,學習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不是讓人能引經據典,看起來有文化,而是要将其作為媒介,學會更好地感受和表達自己的體驗,理解他人的體驗”,同時“讓古人的智慧激起我們的智慧,幫助解決此時此地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自然會對傳統文化“學什麼”“怎麼學”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會再為孩子“不愛讀四大名著、背不下唐詩三百首怎麼辦”而過度糾結焦慮。就算還是要為輔導功課而頭疼,最多也不過如陶淵明一般,帶着愛憐笑罵一句“幹啥啥不行,吃飯第一名”罷了。
其實,又何止是傳統文化學習是如此呢?
李悅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