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戰争中被擊落的蘇軍米-24直升機)
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是上個世紀60年代誕生的一種袖珍防空導彈,其最初的原型又可以追溯到所謂的“元首黑科技”。在二戰時期,德國曾經研發過一種叫“刺拳”的單兵防空火箭,其設計思路和結構與今天的單兵防空導彈已經非常相似,隻不過“刺拳”是一種火箭彈,不是導彈,不具備自動跟蹤目标的能力。
(美軍“毒刺”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
便攜式防空導彈首次大規模使用是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戰争期間,當時美國向阿富汗遊擊隊提供了數百套“毒刺”FIM-92型便攜式防空導彈,據稱阿富汗遊擊隊在整個戰争期間總共發射了340多枚“毒刺”,擊落擊傷了269架蘇軍飛機,毀傷率超過70%,可以說是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巅峰戰績。但是有趣的是,當今世界主要大國的陸軍中都沒有大規模列裝單兵防空導彈,而是普遍配置自行高炮和車載式野戰防空導彈,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最核心的,還是單兵防空導彈自身的性能不足。
(美軍士兵操作毒刺導彈)
首先,便攜式防空導彈最大的特點是輕便靈活,以FIM-92“毒刺”導彈為例,毒刺導彈發射筒長183毫米,導彈直徑70毫米,導彈射程300~5000米,最大射高3000米,最大速度為600米/秒(約合1.76倍音速)。毒刺導彈全套系統總重量為15.65公斤,導彈重10.13公斤,導彈戰鬥部重量為1公斤。這裡的射程5000米,射高3000米都是最理想的狀态,目标隻要稍微做一點機動動作,或者發射紅外幹擾彈,單兵防空導彈馬上就會失去目标。
(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雖然叫“單兵”,但是通常需要兩人組才能操作使用)
而且具體到操作層面,單兵便攜式導彈的反應絕非像電影裡那樣,拿起來就能打。現代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啟動都需要一個過程,當毒刺導彈拆箱後,在發射前需要用導彈自帶的電池給導彈的導引裝置充電,充電時間大約為15分鐘,而且在充電完成後,還需要人工搜索和鎖定目标,在人工鎖定目标大約1.7秒後,導彈就會自動鎖定目标,然後就可以發射導彈。由于毒刺導彈體積尺寸非常小,所以其使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燃燒時間也特别短,所以導彈的速度衰減很快,一般攻擊直升機比較可靠,如果打擊噴氣式戰鬥機,則很難命中目标。
(米-24武裝直升機是蘇軍在阿富汗使用最多的直升機之一,也是損失最多的直升機)
其次,由于便攜式防空導彈在越南戰争和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争中都得到了廣泛使用,因此各國針對便攜式防空導彈的防禦措施也明顯增多。對于噴氣式戰鬥機而言,躲避便攜式防空導彈就比較簡單,通常是依靠飛行高度,一般飛行高度保持在3000米以上,就超出了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打擊高度;如果一定要超低空飛行,就提升飛機的飛行速度,以超音速模式低空飛行,由于便攜式防空導彈需要由人工搜索目标和瞄準,隻要飛機在地面導彈手的視野中停留的時間足夠短,便攜式導彈就來不及瞄準和開火,而且即便開火,由于便攜式導彈射程近,飛機速度足夠快的話,也能有效躲避。而且由于便攜式防空導彈體積小,彈頭的引導裝置靈敏度有限,一旦戰鬥機突然做高機動動作,很容易直接甩掉。
(現代武裝直升機攜帶的火箭和導彈射程都大大超過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
對于直升機,特别是武裝直升機而言,躲避便攜式防空導彈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增加紅外幹擾彈數量,一旦發現有便攜式防空導彈飛過來,就立即發射大量的紅外幹擾彈,淹沒飛機自身的信号,提前引爆來襲導彈;第二,就是為直升機配備射程更遠的空對地武器,這樣徹底躲開單兵便攜式導彈。例如美軍的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就配備了射程高達6000米的“九頭蛇”火箭彈,和射程8000米的AGM-114“地獄火”反坦克導彈,這樣武裝直升機就可以躲在地面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射程之外,對地面目标實施火力覆蓋,或者精确打擊。
(類似于紅旗-7這樣的車載野戰防空導彈系統,依然是各國陸軍的首選防空武器)
目前各國的野戰部隊普遍配備小口徑自行高射炮和車載式防空導彈。例如我國陸軍裝備的紅旗-7型防空導彈,其有效射程15公裡,超過單兵便攜式導彈的3倍,而且紅旗-7導彈采用複合制導,具備更強的抗幹擾能力,而且紅旗-7型導彈還具備末段反導能力,可以有效攔截來襲的巡航導彈,這是單兵便攜式導彈幾乎不能達到的能力。而且給部隊大規模配備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不但無法達到專業車載防空導彈的作戰效能,還要占用部隊的裝備編制,所以目前各國大多列裝車載防空導彈,并沒有把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作為制式裝備。
不過對于當下的烏克蘭來說,由于車載防空導彈遭遇俄空天軍的“重點照顧”,單兵防空導彈幾乎成了唯一的反制手段。北約在戰前為烏克蘭提供了大量“毒刺”導彈,現在北約各國又要追加支援,烏克蘭能否成為第二個阿富汗?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