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經常心裡知道是怎麼回事,想說點什麼,但就是嘴上表達不出來,以至于别人曲解你的意思,進而認為你的意見并沒有用。你是否常常話到嘴邊不知道如何和别人講出來?很多時候你想要溝通,卻不知道如何好好溝通。有時候我們羨慕那些“口才好”的人,因為在某些關鍵時刻,他們唇齒之間流露出的話語卻抵得上千軍萬馬。
很多人很有才華,卻輸在了不會說話上面。不知道在适宜的時刻說出合适的話,不知道和合适的人說出重要的話。
不會說話也可以稱作不會溝通,而良好的溝通又取決于一個人的”共情能力“。一個人的共情能力越高,他說出來的話就越有溫度,越能說服人心,往往他們說出三言兩語就能說到對方的心坎裡去,讓對方感到舒服的同時又不顯矯揉造作,這就是共情能力的體現他認為共情能力主要體現在一個人對他人他事有同理心,即能夠深入到對方的内心去感受,并體會他們的情感和思維。
不得不說溝通能力和共情能力有着很直接的關系,很多人溝通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就使沒有共情能力。故他們不能很好地體會别人的想法,把握說話的度,不明白在何時何地說何樣的話。
而《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正是一本教你如何有效溝通的書。從共情出發,告訴我們何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如何影響溝通效率的,教我們運用共情式表達進行高情商的交流。
《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一書的作者是作家趙群輝,緻力于用共情溝通解決生活中99%的問題,他的課程曾在喜馬拉雅,蜻蜓FM、今日頭條等平台播放量過億,他優質的内容影響了共計數百萬學員。許多人都從他講述的内容中找到了生活的答案。
而《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這本書就是一本專門針對溝通的書籍。這本書用共情來解決生活中大多數的溝通難題,人們所困惑的,都在這本書裡能找到答案。
《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中,作者趙群晖從共情出發,向我們解釋什麼是好的共情,共情能夠幫助解決那些溝通難題?教我們進行有溫度的溝通,進而提高溝通溝通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麼樣的溝通溝通才是有溫度的溝通呢?若想要做到有溫度的溝通,甚至高效溝通,我們應該做哪些嘗試呢?
一學着去降低溝通成本,提高溝通效率,制造“一見如故”的感覺什麼是溝通成本呢?我們在交談、溝通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情感、技巧就是我們的溝通成本。《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中這樣解釋“溝通成本”。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當你和别人想要表達一件事的時候你總是想盡腦海中的詞彙去描述,但是往往詞不達意。不是你所表達的别人不能理解,就是别人在問“你在說什麼”?
花費了很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但是溝通效率卻很低,這就是你的溝通成本太高。
我們可以這樣想,花費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在溝通,但是往往會出現兩個情況,一個就是詞不達意,說了很多,對方也未必能夠明白你想要表達的意思。
有這樣一個故事,也許大家聽說過,有一個秀才看到有有一個賣柴的人,就喊“荷薪者過來”,這個賣柴的人,沒聽懂“荷薪者”三個字,但是聽懂了“過來”兩個字,于是就扛着柴過去了。 過去之後結果那個秀才又問:“其價如何?”這回賣柴隻聽懂了“價”,于是告訴這位秀才柴火的價格是多少,接着秀才又說“外實而内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幹的,裡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于是擔着柴就走了。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想與人交流,我們首先應該說他們能聽懂的的話, 其次再讓自己說的話能夠深入人心才好,這才是一個好的溝通者所要做的。
但是也有些時候,我們遇到一些人,雖然不認識,但是心中難免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
有些時候,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是陌生人,之前從來沒有見過面。可他們交流就感覺在一個頻道上。
這是因為你們在和對方交談的過程中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你們的溝通成本很低,不用多說什麼,對方早已洞察你的内心。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降低我們溝通成本,來提高溝通效率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一書中,趙群輝告訴幾個提高溝通效率,在交談過程中産生一見如故感覺的幾個小技巧:
1、預設介入法
即運用假設的方法,預設一些你知道的和對方共同的交集。
書中提到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當有顧客路過幹果店門口的時候,有兩種服務員問話的場景,一種是問:“您需要買幹果嗎?”。還有一種問法是“請問您需要一份還是兩份幹果?”第一種問法本身也沒有錯誤,但是放到真實情景中就有點違和。因為相比起來,第二種問法更能夠吸引到更多的顧客。
所以這就是預設介入法的魔力,先假設對方要買東西,把對方成功地引入到需要的情景中來,接下來的溝通就容易地多了。
2、信息介入法
當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環境中的時候,可能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恐懼和未知。怕和人溝通也許很多人有這個習慣,怕别人呢異樣的眼光,怕和别人交談,内向者和高度敏感者以及一些社恐更甚之。
但是我想說進入到新環境中感到不舒服這是正常的,這不是哪一類人的通病,而是大多數人的特征。因為人性如此,天生喜歡待在安全區内,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區。
但是作為社會性十足的高級動物,我們不得不與人交談和溝通。當我們進入到新環境中的時候,即使我們不認識、不了解别人,我們也可以運用“信息介入法”,來制造和别人“一見如故”的感覺。
我們可以向當中我們僅認識的不多的人,或者尋找看起來容易接近的人,首先出擊,與他們交談,在交談的過程中,你可以向他提問題,順着交談的話題,你可以通過他來了解别人。交流的過程中别忘了收集信息,用信息介入法去和别人交流吧。
3、時間介入法
第三個提高溝通效率,時對方産生一見如故感覺的方法就是利用時間來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用時間如何來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呢?回憶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因為類似的美好回憶可以瞬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削減交流雙方的心理隔閡。
比如當對方正在與你回憶他童年有過哪些快樂的體驗和回憶,這時候你可以将你童年類似的體驗和經曆說出來。制造親近的感覺,讓對方對你産生“一見如故”的感覺。讓你們之間的交談也更上一個層次。
二想讓對方認同你的觀點,就得學着消除認知偏差,和對方“感同身受”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發現,你說了一大堆,各種新奇詞彙倒了一大籮筐,但是說完之後,對方卻懵了。表示不懂你在說什麼,這個時候你們的交流過程也就沒有進行下去了。因為你們之間差的不隻是那些詞彙,還有你們的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也稱“認知偏見”,是一種有特定模式的判斷偏差,主要是人們主觀意識中一直存在的一些陋習。首先人的主觀意識判斷忽略了客觀事實就會出現認知偏差。其次每個人的經曆、環境、自我認識都不盡相同,所以産生認知偏差也是理所當然的,進而在交談的過程中産生溝通障礙也是能夠理解。經曆,環境等因素都是造成我們認知偏差的原因。
那麼既然出現認知偏差了,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克服呢?在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同理心。人和人之間産生認知偏差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可以用同理心去克服它。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句話我們經常會聽到,說的就是不可能出現真的感同身受。其實事實是感同身受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共情溝通》中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感同身受是一種共情能力的體現,真正能夠感同身受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于是一如書中所講“無論是真實地表達自己,還是深切地理解對方都是一件不可能且沒有必要完成的事情。”在這樣的情境下于是又出現了兩個極端:“關你什麼事”和“關我什麼事”。
即使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我們若想要和對方好好交流,真正想為對方解決一些事情,從而拉近你們之間的關系的話,就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感同身受。
《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中,講了這樣2個技巧,教你在交流過程中,盡可能最大化地做到“和對方感同身受”,進而讓對方認同你的觀點。
1、不要隻說“我理解你”
在對方遇到難題,甚至遭遇一些變故的時候,我們不要一味地隻說“我理解你”就完了,這樣起不到任何作用還會使對方覺得你隻會說真話紮自己的心。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是要讓對方感到他不是自己一個人,還要你這個朋友在陪伴他。
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要站在制高點說“理解”,而是把自己的身份放到和對方一樣的高度。讓對方覺得自己此刻的身份是和自己一樣的,能夠體會自己的感受,不是一個看笑話的姿态。
2、不要隻顧着“感同身受”,應該為對方找出解決的辦法
很多時候我們會走進“感同身受”裡面兜圈子,因為我們忘記了,隻有找到解決難題的方法,困難才會消失,一切不愉快才會走開。
《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中有一句話總結的很到位:“如果對方想讓你理解自己,那麼他希望你理解的不僅僅是他的感受,同時還要明白他想要解決問題的心情。”
解決任何難題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在對方遇到困境的時候,在安慰之餘更好的是幫助對方走出困境。
三擁有共情的能力,學着去掌握“眼力見兒”一說起“眼力見兒”,也許我們會和“阿谀奉承”練習起來,但是我想說阿谀奉承其實是我們對“眼力見兒”産生 的一種成見罷了。
生活中有很多擁有“眼力見兒”的同時也不會讓别人讨厭他。這種程度的“眼力見兒”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交流有五個維度,分别是:好感度、準确度、信任度、迎合度和活躍度。而“眼力見兒”這麼一個簡單的詞彙幾乎涵蓋了交流的這五個維度。
可以這樣說,當我們拿捏好這五個維度之間的關系的時候,就是有眼力見兒,過之則是阿谀奉承,未及則是木讷。所以說掌握好眼力見兒的确很重要。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有眼力見兒呢?
1、第一個境界:懂規矩
想要擁有眼力見兒,首先你得學會懂規矩。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的規矩有“國有國法”,小的規矩也有“家有家法”。身在社會之中,處處有規矩。大的規矩有法 律和條文明确規定,小的規矩有家風和家規。但是除了這些規矩,還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規矩,比如在地鐵上盡量不要吃韭菜盒子,背包坐車的時候,照顧好自己的包,不要影響到其他人。
這些雖然沒有人告訴我們一定要這麼做,但是我相信你做了的效果肯定比沒做的效果好。即使很少有人稱贊你,但是你這樣做的話,至少會讓别人感到舒服。
2、第二個境界:會觀察
懂眼力見兒的第二層境界就是會觀察。不要求你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但是至少你要學會在适宜的時候說适宜的話。很多禍從口出的直接原因就是沒有把握好說話的時機。
《共情溝通》教我們“當對方的情緒有所變化的時候,你應該學會第一時間有所察覺,這樣才能做出合理的應對。”
這種應對不是要求你必須要一味地迎合别人,而是運用自身的能力去化解當前的尴尬的氣氛,幫助對方找到合适惡解決辦法,從而緩解對方糟糕的情緒。
3、第三個境界:能預判
《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中講到學着去預判對方的行動和情緒将會使你更有眼力見兒。因為當你的境界已經達到能夠預判對方下一步要幹什麼,能夠體察到對方的情緒下一步将如何變化的時候,溝通已經對你來說不是什麼難題了。
而學會預判的一個大前提就是你需要對對方有很充分的了解,對對方的一些表情、動作、語氣詞都應該很熟悉的前提下,你才能做到更好的預判。
四結語:學會“溫柔堅定的拒絕”,提高溝通質量共情能力最終是為提高溝通效率而服務的,不是說想要學會共情,就必須得依賴于他人,迎合他人。這樣的話就改變了我們最初的本意。
記住,在學着共情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适度拒絕。《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告訴我們“健康的交往要從學會拒絕開始。”因為假如你不懂得拒絕的話,面臨将是無盡的勒索。
很多不健康關系的産生,就是因為溝通的雙方中一方不懂得如何拒絕,而另一方隻顧着一味索取。
不懂得如何拒絕的人,越來越累,一味索取的人越來越過分,這種不健康的關系,最終會成為一種畸形的關系,到最後隻能崩潰,變成“鬥米恩升米仇”。
而想要良好的溝通關系,就要明白兩點:
1、不要覺得拒絕不好
2、拒絕完全可以采用以退為攻的方式
無論在職場中還是學習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别人請求我們幫忙的時候,或許出于當時的情況和條件 的限制,我們幫不了或者超出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外,我們不想幫的時候,該如何以禮貌且不傷害對方的方式說拒絕呢?
趙群輝在他的《共情溝通:征服人心的藝術》這本書給我們給出了3點小建議:
1、表明自己能力有限
2、表明自己無法完全做主
3、推薦他人幫忙
我們要記住,當别人找我們幫忙的時候,幫不了的時候,可以選擇不幫,這不是什麼不合理的事情,這隻是人之常情罷了。但是我們必須要用合理且舒适的方式真誠的表達我們的歉意,讓對方感受我們的歉意,并能夠感受我們的真誠才是最好的。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共情,實現有溫度的溝通。
圖/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