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步的學問?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及心理學中的“互惠效應”,而“互惠式讓步”是與之相關的一種策略在超級暢銷書《影響力》中,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教授“自曝”了這樣一件“糗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讓步的學問?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及心理學中的“互惠效應”,而“互惠式讓步”是與之相關的一種策略。在超級暢銷書《影響力》中,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教授“自曝”了這樣一件“糗事”:
有一天,教授在街上碰到一個小男孩。小男孩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後,詢問教授要不要買幾張五元一張的門票,以觀賞下周六晚間進行的童子軍雜技表演。教授對這類事情向來沒興趣,故對此婉言謝絕。不過,小男孩并未死心,而是繼續提議:“既然這樣,那麼您是否來一點我們的巧克力呢?隻要一元錢一塊。”
教授當即接受了此提議,很爽快地買下兩塊巧克力。但是,教授很快覺得有點不對勁兒——因為自己根本不喜歡巧克力,也不喜歡随便花錢。不過,教授隻能手裡捏着兩塊巧克力站在街頭,目送小男孩拿着兩元錢而去。
受到上述這件“糗事”的啟發,西奧迪尼教授提出了“互惠式讓步”概念——這是一種以退為進,引導他人按照有利于引導者的方式行事的行為策略。具體來說,實施此策略的人首先故意給對方提出一個難以滿足的較高要求,然後作出“讓步”,而對方潛意識地會将這種“讓步”視為一種“禮物”,并感覺有必要“還這份人情”,于是會爽快答應對方在“讓步”之後提出的要求,即使這種要求并不真正符合答應者的利益。
西奧迪尼教授還對“互惠式讓步”策略的實施效果展開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假扮成“青年輔導項目”的工作人員,到校園裡詢問大學生們是否願意陪伴一群少年犯去參觀動物園。由于要與一群少年犯一起度過好幾個小時,而且也無金錢上的回報,結果僅有17%的學生答應了這個要求。然而,對于随機抽選的另一群大學生,研究者調整請求方法,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那麼,什麼新方法竟然如此神奇呢?
原來,研究者在提出前述這個要求之前,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在至少兩年的時間裡,每周花上兩個小時對少年犯進行輔導。結果可想而知,所有人都拒絕了這個要求。于是研究者作出“讓步”,提出了前述陪伴一群少年犯參觀動物園的“小要求”。這一次,研究者的成功率戲劇性地提高了——答應此要求的學生占比超過了50%。
“互惠式讓步”策略被實驗證實很有效果。是的,效果如此之大,甚至讓一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也落入了“圈套”。不過西奧迪尼教授認為自己并未給職業蒙上多大羞恥,因為自己還是挺聰明的,很快就識破了“圈套”——如果那個小男孩自以為教授很容易被騙而返回來企圖再割一次“韭菜”,那麼會遭到教授毫不猶豫的拒絕。但換作其他人,很可能連事後及時識破“圈套”都難以做到,以至于會被反複“割韭菜”。為了驗證這一點,或許也順便給自己“挽回一些顔面”,教授再次展開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者要求兩組大學生“被試”在校園的獻血活動中獻一品脫(約568.3毫升)的血。對于第一組“被試”,研究者采取了“互惠式讓步”策略——首先要求“被試”們在至少三年時間内每六個星期獻一品脫的血,在遭到拒絕之後,研究者才提出更小的要求:僅在此次活動中獻一品脫的血。對于第二組“被試”,研究者一開始就隻要求他們在此次活動中獻一品脫的血。
兩組“被試”中都有人同意在此次活動中獻一品脫的血,隻是第一組“被試”中同意者所占的比例更高,而現在我們對此應該感到毫不奇怪。但是,故事并未結束——對于同意獻血并真正來到獻血中心的人,研究者又向他們索取電話号碼,以便以後有獻血活動時可以聯系他們。研究結果表明:在那些被施以“互惠式讓步”策略的“被試”中,幾乎所有人都願意留下号碼,并同意以後再參與獻血。然而,在沒有被施以該策略的“被試”中,隻有不到一半的人同意了研究者的新要求。
“互惠式讓步”策略之所以如此有效果,與深植于人類文化基因中的互惠規範有關——用中文講就是,“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用英文講就是,“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 will scratch yours ”(直譯過來就是:如果你幫我搔背,那麼我也會幫你搔背)。雖然互惠規範塑造了人類社會的美好價值觀,但我們也要警惕落入“互惠式讓步”者故意設下的“圈套”。
來源: 今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