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電腦微信怎麼删除撤回的記錄

電腦微信怎麼删除撤回的記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2:11:51

電腦微信怎麼删除撤回的記錄(陳娅說出去的話等于潑出去的水)1

電腦微信怎麼删除撤回的記錄(陳娅說出去的話等于潑出去的水)2

作者 | 陳娅

摘 要

2014年,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正式向用戶開放,消息撤回功能是一項支持微信用戶在使用微信過程中,撤回或更改在兩分鐘之内發出的消息的信息交流機制。消息撤回具有即時性、暧昧性、彌補性、可逆性以及儀式感等特點,基于此,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對用戶的消息撤回行為進行初步探析。消息撤回作為一個符号,在符号互動過程中引發了傳授雙方豐富的心理活動;通過消息撤回方式删除信息是“被遺忘權”在即時通訊社交網絡的體現;消息撤回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可逆化,颠覆了傳統的信息流通模式,關于它的未來發展和延伸應用也值得我們去深思。

關鍵詞

微信;消息撤回;動機;影響

0引言

2014年3月,微信5.2.1for iPhone版本正式推出了消息撤回功能,這标志着微信中已被發送的消息可以在兩分鐘之内被用戶撤回,撤回之後,消息接收方将不會在聊天記錄中看到該條消息。俗話說得好:說出去的話就等于潑出去的水。這句話表明自古以來,信息的交流活動都是不可逆的,而現在,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則實現了覆水也能收。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作為一個特殊的信息傳播現象,值得學界去關注、分析和研究。而本文正是試圖從傳播學、符号學以及社會心理學等角度出發,嘗試解讀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

1消息撤回功能的曆史溯源

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最早在2014年3月向用戶發布,而到2017年12月,騰訊官方發布的iOS版微信6.6.0版本升級了“消息撤回”功能,微信用戶可以再次編輯兩分鐘内撤回的消息。對于 “消息撤回”的曆史發展背景,要追溯到書信時代,信件撤回可以看做是“消息撤回”雛形;步入網絡時代,電子郵件繼承創新了信件撤回機制;而步入即時通信時代,閱後即焚式的溝通則可以看做是與“消息撤回”相似性最高的交流機制。

1、信件撤回

在互聯網出現以前,人們主要通過書信、電報、電話與他人實現遠距離交流。書信雖然時效性遜于電報、電話,但是考慮到經濟成本,老百姓的最常用的還是書信交流。寄出的信件,需要裝入信封,并填寫好收、發人的詳細信息。然而,難免會出現諸如信件内容出錯或收件人信息填錯等纰漏,為了彌補上述失誤,郵局的信件撤回機制就應運而生了。

信件屬下列三種情況任一種都不能撤回或更改:1、寄交給領導幹部或機關部門的信件;2、收寄局已發出的平郵;3、郵政快件。除上述三種情況之外,還需填寫撤回或更改申請書。若相關郵件還沒有發出,對于需要申請撤回的郵件,在退交給寄件人,扣除相關的手續費後,剩餘郵費退還給寄件人;而對于僅需更改收件人信息的郵件,則需在修改信息後,繳納相關資費,并在新地址的基礎上計算郵費,多退少補。若是已經發出的航空或,則需在申請書上标注電報或航空郵件追回。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經轉局無權受理郵件撤回及更改案件,僅投遞局受理。[1]

聯系目前的微信消息撤回,可以總結信件撤回與郵件撤回的一些異同。作為二者的相同點,無論是信件撤回還是消息撤回,兩者産生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溝通的準确性,其實質都是一種補救性的交流機制。但是,由于兩者所誕生的時代決定了二者在技術和設備的先進程度上存在巨大差異。從操作層面上看,相較于當下簡易迅捷的消息撤回,信件撤回則像是“老古董”,它的程序更繁瑣、限制的條件更多,處理的效率也更低。

2、電子郵件撤回

進入英特網時代,天涯變咫尺,地球成為了一個村落。通過電子郵件,我們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與遠方的人實現溝通。

電子郵件的撤回機制,以Microsoft Outlook為例,對于需要撤回的郵件,隻需在工具中選中"撤回該郵件",如果該郵件還未被看到,則郵件永遠撤回,他隻能看到撤回提示(但是郵件标題能看到)。如果郵件已經被看過了,撤回提示同樣存在。另外,若想郵件撤回成功必須要符合兩個條件:1、收件人必須登錄并使用Outlook或收件箱;2、該郵件未被收件人浏覽或儲存。我們還可以選中複選框——“告訴我對每個收件人撤回是成功還是失敗”,之後,我們就能在“收件箱”中列出郵件撤回結果。[2]

相較于信件撤回,電子郵件撤回成本更低廉、操作更迅捷。而與消息撤回相比,雖然同受網絡通信技術的蔭佑,但是,作為非即時通訊工具的電子郵件,對于發件人的撤回操作無時間限制;并且,電子郵件可提示郵件的已讀或未讀狀态。以上兩點都是與作為即時通信軟件的附加功能——消息撤回所不具備的。

3、閱後即焚

閱後即焚發布于2011年,用戶可以在10秒内銷毀所發送圖片的社交軟件。可以說,閱後即焚是即時通信時代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社交應用,它極短的時間限制體現了交流的即時性,至此,我們終于為消息撤回找到一個真正具備其特質的原型。

與消息撤回相比,閱後即焚的區别在于:1、消息撤回是社交軟件中的一個功能;而閱後即焚是一個社交軟件。2、微信中撤回的内容是兩分鐘内發出的任何形式的信息(如文字、符号、表情、圖片等);而閱後即焚是以圖片為主的社交軟件,因此它所“焚毀”的大多是圖片;3、微信的消息撤回可在發出後的兩分鐘之内由發送者自主決定是否撤回;而閱後即焚是發出者在1—10秒内自主設置圖片的存活時間。

4、消息撤回

2011年微信作為一款即時通信社交軟件問世,人們通過微信可以實現遠距離的實時交流;2014年,微信正式推出了消息撤回功能,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撤回兩分鐘内發出的一切信息;2017年,微信的消息撤回功能再度升級,用戶可以重新編輯撤回的消息。

綜上大至可以梳理出消息撤回的産生曆史:其概念緣起于書信時代的信件撤回;發端于網絡時代的電子郵件撤回;成形于即時通信時代的閱後即焚。與上述三者相比,微信的消息撤回在效率、成本和操作簡易程度上來說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這正好印證了保羅·萊文森的媒介補償性理論,媒介的更新叠代總是為了彌補既有媒介的不足,從宏觀角度來看,媒介的發展總是日臻完善的。[3]

用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感官延伸的理論來認識消息撤回,可以看出社交軟件已經在網絡通信時代成為人的感覺器官[4]——眼睛、耳朵和嘴巴。信息不僅可以超越時空而瞬時抵達傳播的彼方,借助于消息撤回還實現了信息的可逆化傳播,使人的交流更進一步地突破了感官的限制,變得更加自由。小至消息撤回這樣一個社交軟件的普通功能,大至虛拟現實、增強現實、智能機器人等時下熱門的技術,似乎都在昭示媒介技術的發展不僅朝着“拟人化”的方向在發展,更是朝着“超人化”的方向在努力。

2消息撤回的概念界定

1、屬加種差法中的消息撤回——一項功能

消息撤回是一個即時社交時代的新名詞,對其概念的把握需要依托科學的思維方法提供認知維度。采用屬加種差定義法,從性質、功用、關系及發生等角度出發可以獲得關于該名詞更科學的定義。

從性質方面看,消息撤回就是微信團隊升級微信後向用戶推出的一項新功能;其次,從功用方面看,消息撤回就是微信中,支持微信用戶在發出信息後的兩分鐘内自主選擇撤回或重新編輯消息的一項功能;再次,從關系層面看,消息撤回是緣起于書信時代的信件撤回概念、發端于網絡時代的電子郵件撤回、成形于即時通信時代的閱後即焚的一個新型信息交流機制;最後,從發生定義來看消息撤回是微信消息發出者基于某種動機選擇性地在消息發出兩分鐘内,自主選擇撤回或更改該消息,對雙方交流産生影響的微信聊天功能。

綜上,對于消息撤回的概念界定,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消息撤回緣起于書信時代的信件撤回概念、發端于網絡時代的電子郵件撤回、成形于即時通信時代的閱後即焚,是一項支持微信用戶在使用微信過程中,撤回或更改在兩分鐘之内發出的消息,由此對人際溝通産生影響的微信聊天功能。

2、符号學觀照下的消息撤回——一個符号

本研究除采用屬加種差定義法為消息撤回下定義之外,也試圖從符号學角度出發,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來把握其概念。

消息撤回可以看作是是發送者對發送内容的缺位處理。一旦消息被撤回,接收者便無法在消息界面查看此條消息。作為信息最後的憑證,微信後台的撤回提示也隻是千篇一律的“對方已撤回一條消息”,發送者就此實現内容缺失意圖。然而,實際情況表明在整個聊天過程中,被撤回的消息(此處不包括撤回之前已被接收者看到的消息)無論是被重新編輯後實現二次傳遞,還是永久消逝在抵達信宿的途中,接收者仍能從該撤回行為中解讀出一定的意義。受者對前者信息的解讀依賴撤回提示和二次編輯消息内容作為伴随文本的協助,而對後者則是通過撤回提示以及聯系雙方當前信息互動的語境為解釋做出努力。符号學學者趙毅衡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即是符号。因此,本研究認為消息撤回行為可以被看做是一個符号。[5]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撤回第二類消息的行為而言,應從分别兩種情況去把握其符号性質。第一種是受者單方面的依靠上下文的語境以及自己的元符号集合對該意義空白進行填補,但無法獲得接近發出者本意的解釋,對于這種情況,趙毅衡認為,經過努力仍不理解的也是一種解釋,因為至少這種解釋行為已經承認其具備一個符号所必備的品質——攜帶意義;第二種情況是消息接收者不願做出解讀該撤回行為的嘗試,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撤回行為本身包含了發送者的意圖意義,即使不能實現其到解釋意義的過渡,該行為仍因具有意義的一種——意圖意義,而被定義為符号。[6]

綜上所述,消息撤回行為可以被看作是攜帶意義的感知——符号。

3消息撤回的特點

結合日常生活實際和參考相關理論,對于消息撤回機制的特點,現歸納為以下幾點:

1、可逆性

常言道:說出去的話等于潑出去的水,這是因為信息在傳統信道中的傳遞是一次性的,一旦信息進入信道,就不能回頭。但是,消息撤回功能借助于新型傳播技術,使得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可以“打道回府”。于是,就實現了信息流向的可逆。也可以這樣說,可逆性是消息撤回的一個本質屬性,這是對傳統傳播模式的一次颠覆。

從另一個角度看,消息撤回支持微信用戶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抹除自己的信息痕迹,一定程度上與數據的“被遺忘權”有關聯。數據的“被遺忘權”是對個人隐私和自由的保護[7],消息撤回就可以看成是這種保護在中國的網絡社交活動中的體現。因此,消息發送者的對消息的可逆處理,從細微之處體現了“被遺忘權”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

2、彌補性

撤回機制的實質就是對發出信息的一種完善和補救,無論是書信年代的信件撤回,還是網絡時代的郵件撤回,抑或是即時通訊時代的消息撤回,它們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對發出信息的彌補以及對交流質量的提高。雖然,微信的消息撤回在新時代的語境下有了更豐富的作用效果,但是,就其本質來說,其目的任然是對消息的修正和補充。最近消息撤回新增的重新編輯,實際上就是對該作用的一種完善和強調。

3、暧昧性

上文已經論證消息撤回行為是一個符号,而其意義的傳遞倘若從叙述學角度來看,應被視為是叙述者(即符号發送者)向受述者(即符号接收者)傳遞的具有情節變化的符号組合。文一茗認為,在這一意義傳遞過程中,叙述者的意義“建構”實踐與受述者的意義“解構”嘗試之間充滿了待決的張力。[8]筆者認為此種交鋒的産生是因為叙述者在符号化自身意義的時候,并非能夠百分之百準确表達,存在一定的意義磨損;而受述者在接收符号文本後,受個人經驗感受等限制,或是通過“腦補”增值其意義可能性,又或是粗枝大葉地忽略其言外之意,使得其獲取的解讀意義無法百分之百複刻出叙述者的意圖意義。因此,由于其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叙述、受述雙方交往心理上的變化,以及此間意義遭受的繁衍與損耗,消息撤回這種不可靠叙述具有暧昧性特征。

4、時效性

首先,消息撤回所依托的微信平台,屬于即時通信社交軟件。手機一旦連接網絡,就能與他人實現即時溝通。借助微信實現有效的的一對一交流,或一對多交流,有賴于實時傳受的信息傳播機制的維系。其次,消息撤回功能本身存在時間限制,用戶隻能撤回在兩分鐘之内發出的消息。因此,消息撤回還具有即時性特點。

其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消息撤回功能具備的時效性是有限的時效性。在與訪談對象“祁小北”的交流過程中,認識到消息之所以能夠撤回,是因為傳播過程中有一個時間差為其技術實現提供可能,類似電話、視頻等絕對即時的交流方式則很難實現撤回。因此,本文認為,消息撤回具有的是相對的時效性。

5、儀式感

交流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儀式,人們會努力維護這一儀式[9]。微信聊天中,儀式感是通過撤回消息,而使活動雙方所完成的的信息交流達成了較為準确和有效的結果而實現的。利用微信進行交際,我們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借助文字符号實現的,文字的抽象和理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即時通信碎片化的弊端,能夠确保交流的準确性和深度。因此,可以這樣說,以文字為符号的交流具有儀式感。而消息撤回對文字信息的修正完善起着正面的促進作用,所以,由消息撤回的彌補性輔佐,儀式感可以看做是對消息撤回的詩意化解讀。

4消息撤回功能的實際應用情況

上文隻涉及對消息撤回功能理論層面的分析,而對于實際應用層面的消息撤回功能,本研究采用深度訪談法,試圖從用戶的角度探尋“撤回消息”過程中豐富的心理活動,從而盡可能地獲得關于該話題較為完整的信息。本次訪談分别選取了三個訪談對象,圍繞撤回功能的使用情況、必要性和合理性等問題進行探讨。訪談通過微信進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對話遭到現場訪談中其他因素的幹擾。

第一位訪談對象“清歡”:女;年齡:21歲;四川泸州;本科學曆;微信使用曆史為四年。第二位訪談對象“祁小北”:男;年齡:23;山西太原;本科學曆;微信使用曆史為兩年。第三位訪談對象“secret”:女;年齡:23;四川成都;本科學曆;微信使用曆史4年。

首先,對于消息撤回頻率問題,兩位訪談對象均表示偶爾會撤回消息,但不會過于頻繁地撤回。訪談對象“清歡”認為經常撤回消息的人,會給人一種不可靠,不值得信賴的負面印象,畢竟,驷馬難追君子言。現如今,人們都試圖通過網絡窗口可以選擇性地表露自己,從而在他人心中塑造一個更完美的形象。撤回一句話,可能隻需要動動手指頭,但是,一旦超過了度,超限效應就會起作用,從而引發對方的反感。

其次,在決定是否撤回消息的時候訪談對象不會考慮對方與自己關系的親疏,而隻根據内容本身的撤回必要性做出決定;在撤回消息的時候通常會考慮對方與自己關系的親疏,通常關系越疏遠越有可能會撤回;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提出,人們實施某項行為是基于一定的動機,[10]促使微信用戶撤回消息的動機通常是為了補救交流中發生的失誤,這一結論論證了消息具有彌補性和儀式感特性的觀點。

再次,對于消息撤回功能的使用體驗,“secret”認為,微信設置的兩分鐘的撤回期限不長不短,足夠她去反應消息内容的合宜與否;此外,訪談對象“清歡”覺得如同“旺旺”一樣,微信應該向消息發送者提示對方的已讀/未讀狀态,便于了解對方的回複效率。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一旦提示消息的已讀/未讀狀态,就意味着雙方的隐私越來越少,會給雙方的交流帶來負擔。

最後,對于消息撤回給人際交流所帶來的影響的問題,三位訪談對象都沒有給出明确的積極或消極的答案。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消息撤回的影響應結合具體的交流情景做出判斷,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結論

本研究對消息撤回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即消息撤回緣起于書信時代的信件撤回概念、發端于網絡時代的電子郵件撤回、成形于即時通信時代的閱後即焚,是一項支持微信用戶在使用微信過程中,撤回或更改在兩分鐘之内發出的消息,由此對人際溝通産生影響的信息交流機制;消息撤回具有可逆性、即時性、暧昧性、彌補性以及儀式感等特點。

消息撤回作為國民社交軟件微信的一項功能,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成功地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可逆,是技術對人類感官局限的突破,這表明技術不僅向着“拟人化”趨勢發展,更是朝着“超人化”方向在努力;消息撤回作為一個攜帶消息發送者某種意圖意義的符号,在符号互動過程中,它所實現的意義的傳遞以及不可避免的意義的損耗為人們的信息傳播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對此過程中的交往心理的研究也具有非常大的學術價值;消息撤回作為即時通信社交網絡時代特有的傳播機制,實現了信息流通路徑的可逆化,變革了傳統的信息流通模式,對它的研究會給思考未來傳播活動的發展趨勢提供一些方向;消息撤回作為“被遺忘權”在我國本土社交軟件中的應用,可以更加深刻地體現出科技總是在不斷地為人服務這一趨勢,人的權利在逐漸地得到尊重與保護。所以,有理由相信,未來社會将會更加有溫度。

參考文獻:

[1]徐玉煥:《郵件撤回、更改收件人名址的處理》,《中國郵政》,1994年第一期,第21頁

[2]大川:《如何撤回或更改郵件》,《中國郵政》,2001年第八期,第78頁

[3]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信息化新紀元指南》,何道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2-54頁

[4]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廣州:商務印書館,2000年十月版,第31頁

[5]趙毅衡:《符号學:原理與推演》,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25-35頁

[6]趙毅衡:《符号過程的悖論及其不完整變體》,《符号與傳媒》,2010年第1期,第8-10頁

[7]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删除,大數據的取舍之道》,袁傑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一月版,第161-200頁

[8]文一茗:《不可靠叙述的符号研究》,《符号與傳媒》,2012年第1期,第62頁

[9]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八月版,第22-45頁

[10]A·H·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許金聲、程朝翔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七月版,第43-64頁

電腦微信怎麼删除撤回的記錄(陳娅說出去的話等于潑出去的水)3

本文刊載于《絲綢之路》2020年01期

編輯︱黃思睿

視覺︱歐陽言多

如果這篇論文給你帶來了一點啟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