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詩的意境美?古代有很多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南北朝的謝靈運就曾是山水詩派的鼻祖,東晉的陶淵明也是家喻戶曉的田園詩派的大家還有盛唐時期的王維、孟浩然等人,也都創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田園佳作,讓後人有幸讀到風格各異的優秀作品,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山水田園詩的意境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代有很多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南北朝的謝靈運就曾是山水詩派的鼻祖,東晉的陶淵明也是家喻戶曉的田園詩派的大家。還有盛唐時期的王維、孟浩然等人,也都創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田園佳作,讓後人有幸讀到風格各異的優秀作品。
這些詩歌描寫題材雖然相似,但詩人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卻各有不同,有些是抒寫田園之樂,有些是表達思歸之意。下面分享兩首田園之作,恬淡淳樸,悠閑甯靜,卻表達出不同的心境。
歸園田居
魏晉:陶淵明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 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鄉村環境遠離喧嚣紛擾,事簡人靜,陶淵明剛從渾濁險惡的宦途裡逃脫出來,立刻就感到一種清閑和舒适。詩人性本愛丘山,那些幽靜的村落、純樸的鄉親,都喚起了一份溫馨和質樸的感情,也讓五柳先生可以安心地在此生活。
詩的前四句先描繪了村莊安靜的氛圍,離開了紛争的仕途,不再有那些令人煩惱的應酬,偏僻的深巷也不會有車馬來往,詩人如魚得水,也似鳥兒沖破樊籠。詩人白天可以掩起柴門,安逸地躲在沉靜的陋室中,屏絕一切塵俗之想。縱然生活清寒,但心裡卻極其暢快又無挂念。
作者安貧樂道,不慕名利,卻喜歡與鄉親們聊天、聚飲。他時常在鄉野中往來奔走,還不時地涉足偏僻村落,與野老村夫歡快地交談。他們見面時根本不談世俗之事,隻說田園桑麻的生長情況。可以看出他們的内心是多麼清澄明淨,仿佛彼此都具有一顆赤子之心。
最後四句描繪田園生活場景,田裡的桑麻逐漸長高,開墾的荒地也越來越多,他每天都有幹不完的農活,似乎也有使不完的力氣,唯一擔心的是霜冷雪寒,地裡的莊稼會不會像草葉一樣凋零。全詩樸實無華,卻充滿了恬靜悠然的情懷。
渭川田家
唐代: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怅然吟式微。
王維經常在作品裡表現一種自然無為的莊禅思想,他喜歡甯靜的鄉村,熱愛青青芳草、潺潺清溪,更希望與鷗鹭作伴,和漁樵為伍。他的作品裡仿佛具有詩人的靈魂和感覺,讀來親切無比,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維晚年過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雖然他非常希望徹底擺脫朝堂的束縛,但又身不由己,于是便覺得進退兩難。作者描繪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園圖畫,表達了才子厭惡塵俗、向往林泉的真實情感。
開篇就展現了一幅甯靜祥和的鄉村晚景,夕陽的餘晖灑向村莊,牛羊沿着深巷紛紛回歸。詩人仿佛一位局外人,他默默地在遠處觀望,又細緻地記錄下每一幅生動的畫面。
緊接着就出現了更令人感到溫馨的場景,“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老人們挂念着外出放牧的孩子,希望他早點歸來。詩人委婉地傳達出自己對這份溫情的感動,也像個孩子似的,希望得到關懷和問候。
這時不遠處又傳來了麥地裡的雞叫聲,中間夾雜着的似乎還有蠶兒吐絲的聲音,詩人再定睛一看,桑林裡的桑葉果然已所剩無多。而田野裡又三三兩兩地走來了荷鋤的農夫,他們一邊抖落衣衫上的塵土,一邊有說有笑地往炊煙升起的地方走去。
才子看見牛羊還家、想象蠶兒作繭,又目睹野老候荊扉、田夫語依依,心中充滿了向往。他多麼渴望自己也如一介布衣,無拘無束,笑語盈盈,那樣就不會有被排擠後的失落,也能感受到安然閑逸。
所以詩人最後感慨萬千地說,“即此羨閑逸,怅然吟式微”,這完全是一種欲歸不得、又對田園生活充滿了眷戀的矛盾心情。
王維擔心的是自己無法擺脫世俗的束縛,也擔心無法真正融入鄉親們的清苦生活;而陶淵明則已經變成了一位地道的農夫,他不愁能不能與野老們打成一片,隻是擔心收成和稅負,也記挂着鄉鄰們能否安居樂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