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在16歲時宣布放棄德國公民身份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 出生于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愛因斯坦從小就厭惡任何形式的國籍,而偏好一種”世界公民”的概念。他在16歲時宣布放棄德國公民身份,直到1901年成為瑞士公民之前,官方上他都是無國籍的。
2.他有一名私生女
1902年,當時尚未成為愛因斯坦妻子的米列娃,在塞爾維亞與家人同住時産下一名女嬰。嬰兒被命名為莉瑟兒,曆史學家認為,她可能在嬰兒時期便死于猩紅熱,或者被人收養,而愛因斯坦極有可能從未見過他的女兒。直到1987年愛因斯坦的信件收藏被公開後,莉瑟兒的存在才廣為人知。
3.他和物理學班上唯一的女同學結婚
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是愛因斯坦就讀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時,同組中唯一的女學生。她熱愛數學與科學,也憑借自身努力成為一名有抱負的物理學家,但在嫁給愛因斯坦、身為人母之後,就放棄這些雄心壯志了。1903年兩人結婚,婚後生了兩個兒子。
4.他為了離婚将諾貝爾獎金給了第一任妻子
由于愛因斯坦的移情别戀,他們的婚姻走向無法挽回的程度,當時的愛因斯坦支付不起贍養費,于是提議,雖然當時的自己還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将來的一定能獲獎,如果米列娃同意離婚,他将把獎金全給她。1919年,愛因斯坦與米列娃離婚,同年,愛因斯坦再婚。
5.他與表姐結婚
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愛爾莎,是愛因斯坦母親的妹妹的女兒,因此他們是一等表親。但他們同時也是二等表親,因為兩人的父親是表兄弟,愛爾莎婚前就姓愛因斯坦。
6.他兒子的成年生活幾乎都在醫療機構中度過
愛因斯坦的次子愛德華,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成年生活幾乎都在醫療機構中度過。愛德華著迷于精神分析,也是佛洛依德的超級粉絲。即使父子互有書信往來,但愛因斯坦在1933年移民美國之後,就再也沒見過兒子了。愛德華在55歲時死于精神科診所。
7.他有1427頁的美國聯邦調查局檔案資料
1933年,就在愛因斯坦即将第三次赴美前不久,美國聯邦調查局便開始建立愛因斯坦的檔案。這份最終長達1427頁的文件主要關注愛因斯坦終生與和平主義者及社會主義組織的連結。第一任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甚至建議應根據《外國人排除法》将愛因斯坦逐出美國,但被美國國務院駁回。
8.他和一名據稱是俄國間諜的女子有過一段情
1935年,愛因斯坦的繼女瑪歌将他介紹給瑪格麗塔,兩人并成為戀人。1998年,蘇富比拍賣了1945至1946年間愛因斯坦寫給瑪格麗塔的九封情書。根據一名俄羅斯間諜專家的著作,瑪格麗塔是一名俄羅斯間諜。
9.他在美國民權運動發起前就已是民權運動者
愛因斯坦是公民權利和言論自由的堅定支持者。當非裔民權人士杜布瓦在1951年被指控為外國勢力的地下代理人時,愛因斯坦自願出庭作他的品德信譽見證人。在杜布瓦的律師告知庭上愛因斯坦将會出庭後,法官決定駁回該案。
10.他與「化學戰争之父」有着不穩定的友誼
弗裡茨.哈伯是一名德國化學家,他曾協助招聘愛因斯坦到柏林,并且成為愛因斯坦的密友之一。哈伯是猶太人但改信基督教,在納粹掌權之前曾向愛因斯坦宣揚同化的美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發明了一種緻命的氯氣,比空氣重,因此可以流入戰壕,燒穿士兵的喉嚨與肺部使其痛苦窒息。哈伯有時也被稱為「化學戰争之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