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闆橋,原名鄭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揚州八怪”之一。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當和别人談到鄭闆橋時,最先想到的話題往往是“竹子”和“難得糊塗”了。尤其是難得糊塗,簡直就成了鄭闆橋的金字招牌。不過,最近翻了翻史書卻發現鄭闆橋隻是“難得糊塗”思想的集大成者,有一個人比鄭闆橋還要先形成這樣的醒世覺悟。
“難得糊塗”拓片
那個人不是别人,正是持有“難得糊塗”墨寶的糊塗老人。話說有一年,鄭闆橋遊學至山東萊州,打算登上雲峰山觀摩鄭公碑。雖說雲峰山不是什麼特别高的山,但鄭闆橋爬完之後天色也暗了下來,于是鄭闆橋就就近借宿在一老儒家中,此人就是自稱糊塗老人的主人公。
話說這糊塗老人言談舉止都高雅不凡,鄭闆橋與他攀談後覺得十分投契。糊塗老人也見鄭闆橋氣宇不凡,便心生欣喜,取出一塊石質細膩,镂刻精美的特大硯台來。
鄭闆橋見到硯台十分贊賞,與老人相互述說了各自的看法,無不稱奇。于是,老人一高興,就把這硯台送給了鄭闆橋,鄭闆橋當然不好意思要了,推辭再三,沒辦法,執拗不過老人,鄭闆橋也就收下來。
但是,這硯台雖然精巧,不著墨色也有些冷清,于是二人又商量着锩刻點什麼東西上去。正好二人同為書法大家,于是鄭闆橋就先提筆寫道“難得糊塗”四個大字,末了還蓋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但是,這硯台也生得太大了些,鄭闆橋寫後還有很大一塊空白。于是,鄭闆橋又請糊塗老人提筆寫一段跋語,老人沒加推辭,随手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頑石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末了,也蓋上自己的方印,鄭闆橋一看這不得了了,老人是一位真正的前輩。
印文:“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知道面前站着的是一位與世不争、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員,鄭闆橋頓時心生敬仰之意,看見硯台還有些空隙,便提筆補上一行小字“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蘭石圖
後來,鄭闆橋五十多歲,也就是公元1754年那一年,才真正悟透“難得糊塗”的真谛。時任濰縣知縣的他,上任之日就遇上百年未見的旱災。但是,時任欽差姚耀宗不僅對災情不聞不問,反而向他求字畫,這讓鄭闆橋實在心力不支。
常言道,糊塗有兩種:一種是真糊塗,懵懵處世,似是與生俱來;另一種是假糊塗,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裝作良莠不分,既由“聰明轉入糊塗”。鄭闆橋正是反映了後者。
聰明人出于良知、道德的鉗制,都能有所作為,而鄭闆橋卻有力無處使,有錢無處用,實在可悲,隻能裝作糊塗而無所作為。鄭闆橋感慨“難得糊塗”,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曆程,也是知識分子從政,在專制制度腐敗政權中無法展現宏志的一種抗議之聲。
“吃虧是福”拓片
但隻可惜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鄭闆橋在當時黑暗的官場上很不受重視,還常常受到惡勢力的嘲諷與刁難。雖然他一面以嬉笑怒罵來抗争,一面卻看清自己,作為一個書生文人,面對黑暗世俗,隻手之力,無力回天沒有辦法澄清乾坤,于是産生了脫世思想。
壓抑、苦悶、孤獨、自嘲、彷徨、悲觀、痛苦交織在一起。鄭闆橋的這種心理和處世哲學,表現了不同惡勢力同流合污的立場和骨氣。他将一生的志趣大多融會于詩文書畫中,他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洩内心的積憤和苦悶,以表自己絕不趨炎附勢、粉飾太平的堅決。這就好像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不再以做官來改變腐朽的封建綱常,而是以文學創作來改變人們的精神。
還記得那句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做官者的座右銘的詩: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難得糊塗”應該值得學習嗎? 單選
0人 0%
應該
0人 0%
不應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