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的學名:Saitaria trifolia L.var.sinensis Makino;s.Sagitifqia L;英名:Arrowhead;别名:水慈菰、茨姑、苡菰、燕尾草、剪刀草。慈姑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慈姑清脆可口,風味好,但目前因烹調方法不熟悉,所以尚未普遍栽培,過去僅在台北縣蘆洲鄉、樹林鎮及新竹縣有零星栽培外,其他地區未見有栽培。慈姑栽種容易,富含營養,将來值得推廣,可提供部分夏季蔬菜的來源。
種球栽培與普通栽培的栽植地要求不同,種球栽培時,須選土層淺薄,不太肥沃的砂土或砂質壤土,以利培育中小球。普通栽培的,以提高産量與栽育大球為目的,須選土層較深厚,深約20厘米,且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為宜。
同時,由于慈菇性喜濕潤,須選終年不斷水的地方,才能發育良好。如果在平地,以終年積水的肥沃水田為宜,山麓或谷地亦須選擇灌溉水不斷的地方栽植。
慈姑在自然狀态下雖可開花,但結實非常困難,一般均以種球繁殖。種球可由種球生産地區購入或自行培育。如果由種球生産地區購入時,可将種球分1~5級,1級球平均每球重約為15克,2級球約12克,3級球8克,4級球4克,5級球小于4克。種植時,種球大小依栽培地的肥瘠而定,肥沃地域種植小型種球;貧瘠地區種植大型種球,以确保發育整齊,節省種球費用。
種球購入後,加以分級整理,然後放在冷涼處貯藏,以抑制發芽。6月-7月種于種苗田内育苗,其方法有利用整個球莖育苗和共用球莖頂芽育苗兩種。無論何種方法都要選成熟、肥大、頂芽壯的球莖。球莖萌發成為幼苗的成長過程不斷抽出側匍莖。匍匐莖在約15°C以上時其頂芽便發育成分株。當分株具有3~4葉時,即可定植于本田。也可以不培育苗,将種球直接定植于本田,但容易産生缺株,補植不便。
整地法和種植蓮藕略似,但不須深耕。種植前先将土壤翻耕,每0.1公頃施腐熟堆肥1200公斤,過磷酸鈣45公斤作基肥,與土壤充分混合,略灌水。栽培前1星期,杷平,使成泥濘狀。
慈姑地上部的生長與地下部球莖的發育.受溫度與日照影響極大。慈姑最适栽植時期,北部為8月中旬,南部為8月下旬,海拔200~ 400米的地方可提早1個月栽植。種植過早,往往由于高溫與長日照,引起莖葉徒長,反使後期生育不良。種植太遲,植株初期生育不佳,影響後期生長,難得大球。所以,要獲得理想的大球與高産量.必須把握最适宜的栽植時機。
慈姑有商品化栽培,即普通栽培及種球栽培兩種。普通栽培以采收球莖販賣為目的,須生産美觀、品質優良的大球;種球栽培以采收種球為主,須求收獲多數、充實的中小球,二者栽植時期、栽植密度都不相同。
1.普通栽培
普通栽培可分為單植與混植兩種。單植畦寬75厘米株距35厘米。每0.1公頃種植株數約3800株。與水稻混植時,每隔3行水稻種植1行慈姑,即行距90厘米,株距30厘米。每0.1公頃種植株數為3700株。種植前水稻畦間須用鋤頭松土,使土壤松軟。栽植時依次放置種球,芽須向上直立,種植深度約為6厘米。種植後灌水,水深5~6厘米為适。
2.采種栽培
種球以選充實的小球為佳,不必選用大球。于6月中旬開始種植,采用密植栽培,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每0.1公頃種植8300株。種植方法灌水深度均與普通栽培相同,并控制肥料施用,少施肥,不除龔,放任生長,以培育充實的中小球。
(一)灌溉、排水
慈姑雖是水生蔬菜,但在生育期間,如果長期積水或水深過高.也會影響生育與産量。慈姑生育期間,不能脫水,以保持淺、較深、淺和防旱為原則。苗期蒸發量不大,水層保持約3厘米,增加土溫.定植成活後至匍匐枝抽生前保持水層7~10厘米。匍匐枝抽生後水位宜增加到13~20厘米,天氣炎熱,蒸發量大,在清晨或夜晚應灌入涼水,植株生育後期,天氣轉涼,植株需水和田間蒸發漸減,水層宜保持7~10厘米,最後将水放幹,保持田間濕潤。
(二)中耕除草
慈姑于種植後2星期,即可進行第1次中桃除草,中耕除草時宜先将田水排出。種植後30天,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并施第一次追肥。
(三)施肥
慈姑吸肥力很強,需肥量多。施用氮肥可促進發育,增加球莖産量,鉀肥有助于球莖的肥大,磷肥能改善球莖色澤與品質。于種植前整地時施下基肥足以供植株全期生長的營養,并可改良土壤物理性狀,對産量有很大影響,如果基肥不足,即使追肥,也會有減産的現象。追肥分3次施用,于定植後30天,每隔15天施1次。施肥時應先将田水排出,硫酸铵與氯化鉀充分混合後施下,再進行中耕除草,将肥料混入土壤中。
(四)輪作
慈姑忌連作,種植時以選擇未栽種過慈姑的地為佳。如果在同一地區連作,容易引起嚴重病蟲害,影響植株生育,降低産量。
通常與水稻輪栽3~4年,也有和蓮藕輪栽的。慈姑的前作物以水稻為多。日本有以甘藍、早生馬鈴薯、洋蔥等為前作物。
(五)斷根、除不良芽
慈姑于栽植後70~75天左右,宜将老葉除去,每株僅留6~7葉新葉,等2~3葉新葉再發生後,開始除聰。除蘖的方法除用手摸匍匐枝外,并可用鐮刀于株徑30厘米處,加以斷根,剪去初期發育的匍匐枝,防止匍匐枝繼續生長。在葉未繁茂之前,如果不剪除匍匐枝,則初期所生的球莖很小,即使留下,發育也不佳。慈姑于斷根除蘖後,植株發育旺盛時,地下莖才有充分的養分供應.貯存,形成大型的球莖。所以斷根除蘖之後,雖球數量會減少,但大球數目增加,在栽培上仍屬有利。
(一)采收處理;慈姑在台灣的氣候狀況下,于栽植後生育滿120天(約12月下旬或1月上旬),植株停止生長,葉片逐漸枯黃,球莖充實成熟,可開始采收。一直到翌年3月發芽前,依市場需要量,可以陸續分期采收。
采種栽培則在3月上旬~中旬采收。采收慈姑時,宜先排去田水,田土略幹後,以手自根部挖取,不宜用鋤,以免損傷球莖。慈姑球莖散生在須根四周,采收非常方便。
慈姑如果分次采收時,于采收之後,或未采部分,都仍須灌水,否則球莖容易腐敗。每0.1公頃采收量為1 200~1 500公斤。
(二)儲藏;采收後的慈姑經水洗淨,若附着于球莖的赤色鏽斑難洗除時,可用稀釋明礬液浸漬後洗淨,以增加美觀及提高商品價值。采收後的慈姑,如果要儲藏,可不必先洗淨.儲于濕砂中,或堆集埋于泥漿中或洗淨後儲于清水中,能耐較久時間而不腐。如果大量儲藏時,可先洗淨放在5°C冷藏庫中。
(三)加工;慈姑除做新鮮蔬菜使用外。尚可做加工蔬菜。加工方式以制罐為主,加工方法與荸荠相同。慈姑富含澱粉,也可制造慈姑粉外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