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性格謹慎又狡詐,深知這一點的孔明大擺空城計,和司馬懿在不動聲色之間來了一場秘密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對兩個人都有好處。
司馬懿佯托孔明城内有詐,急速率部隊退兵;
而諸葛孔明利用了曹魏和司馬之間的間隙,暫緩了自己的圍城之急。
而司馬懿與諸葛的第二次協商則是"死孔明吓退活仲達"一事,即便是給這件事加上再多的文學色彩,也無法掩蓋司馬懿的内部邏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作為東漢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司馬懿不可能像文學作品裡描繪的那樣不堪,站在蜀漢立場的《三國演義》純粹是為了貶低曹魏而順帶貶低司馬,司馬懿其人的謀略不會輸給三國時期的任何一位謀士,他的軍事才能在三國時期也能排上号。
司馬懿篡位的時間相當晚,在他70歲之後他才奪取了曹魏政權,最終形成了三家歸晉的局面。
司馬懿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近百年的動亂,使得中國再次出現了短暫的統一,在曆史上是進步的。
司馬懿不是迂腐的儒生,他的想法不是站在儒家倫理角度上的,而是站在法家"王者"角度上的,這一點和曹操頗為相似。
但是司馬懿和曹操二人的性格不同,三國最大赢家司馬懿是蟄伏了半個世紀的王者,他的成功離不開他的隐忍和謹慎。
司馬懿本為東漢臣子,這一層關系就使得他不能光明正大地去起兵,而隻能依附于曹操之下。
黃巾起義之後,司馬懿歸附了曹操,自此以後他的人生軌迹大緻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曹操在位時期,對酒當歌的曹孟德是曹魏的開拓者,自陳留起兵之後他挾天子以令不臣,而後在官渡險勝董卓,成長為了北方的實際統治者。
創業時期的曹操手下文臣武将都是當時的俊傑,程昱、荀彧、賈诩等人皆為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謀士,而張遼、許褚、夏侯惇等人的戰鬥力絲毫不輸給關羽、張飛乃至趙雲等名将,他們都是對曹操忠心不二的臣子。
而反觀司馬懿在當時并沒有什麼特别突出的地方,他此時的地位比較低。
當然,根據民間的一些野史以及文學作品記述,東漢三國時期流行的谶緯學說揭示了司馬篡位的結局。最著名的兩個預言有兩個:第一個就是"鷹視狼顧",
而第二個則是"三馬同槽",
這兩個傳說在民間頗為生命力,但是僅僅以此作為曹操不重用司馬懿的證據恐怕較為牽強。
曹操對司馬懿不信任是不假,但是曹操本身生性多疑,真正得到他信任的人也沒有幾個。
縱觀整個曹魏集團,恐怕除了許褚之外再無人被曹操視如己出吧!
司馬懿的第二個時期是曹丕時期,這一時期曹魏内部已經處于守業階段,繼位以後的曹丕重用了司馬懿。
當然,曹丕之所以重用司馬懿與曹丕的上位有關,司馬懿幫助曹丕赢得了曹操的信任,使其在于曹植的嫡子争鬥中脫穎而出。
而反觀站在曹植那一邊的楊修,卻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
但曹丕始終對司馬懿有一定的防備之心,因此司馬懿在曹丕時期的權力是有限的,他雖然進入了曹丕權力機構的核心,但他隻是一個處理政務的文官。
曹丕時期真正掌握兵權的還是曹氏内戚和夏侯氏一支,他們才是曹丕心中最放心的人選。
司馬懿不急不躁,在曹丕時期兢兢業業,表現了他的超高耐力。
曹丕死後曹叡成為了曹家的第三代掌門人,此時曹魏内部的舊臣大都凋零,資曆和能力都排的上号的隻有司馬懿一人。
曹真和曹休在此時也都已經去世,魏明帝曹叡隻能把兵權交到司馬懿手中,但魏明帝對于司馬懿顯然還是不夠信任,他忌憚司馬懿在朝中深耕細作數十年的勢力。
對于這一點司馬懿顯然是心知肚明的,他一方面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利用蜀漢和曹魏之間的抗衡來保證自己的生存;
另一方面他積極響應魏明帝的指令,以此獲取魏明帝的信任,保證自己能夠掌握兵權。
曹叡是曹魏政權中頗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沒能活過司馬懿,英年早逝的他傳位給了曹芳。
幼主臨朝,曹爽輔佐,司馬懿在此時才真正喘了一口氣。
曹爽相比曹魏的前三位人物,實在是差得太多了,司馬懿抓住了這次機會。
年逾古稀的司馬懿趁着曹爽與曹芳二人外出,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一舉拿下了曹魏政權。
在曹魏四代人中間周旋了近半個世紀的司馬懿成為了最大赢家,自此以後司馬氏逐步吞并蜀漢和東吳,紛紛擾擾的三國最終歸晉,百年的動亂結束之後是短暫的和平。
一生謹慎的司馬懿除了隐忍之外,他的高壽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素,畢竟他活活熬死了曹魏三代人;而蜀漢和東吳也早已改天換地,隻有他一個人走到了最後,成為了王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