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郴州市森林城市高清圖

郴州市森林城市高清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1:44:30

新華網郴州10月14日電(記者孫冰潔)正值秋收時節,在湖南郴州安仁縣永樂江鎮的稻田公園内,先行成熟的一季稻已經收割完畢,農人正在稻田中施肥,準備種植油菜;晚稻也已轉黃,剛下過一場秋雨,雨後的稻田與四周白牆黛瓦的村莊籠罩在雲霧之中,像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這片始建于2013年的稻田公園,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親筆題名,将公園元素巧妙地融入稻田,充分依托當地現有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圍繞“田”字框架開展土地平整、農田水利建設,讓農田布局、設施與周邊的永樂江、神農景區、熊峰山國家森林公園融為一體,使山、水、田園渾然天成。讓生态與經濟并行,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

郴州市森林城市高清圖(湖南郴州傳統農田變)1

湖南郴州安仁縣永樂江鎮新豐村稻田公園(新華網 孫冰潔攝)

新理念 傳統農田變身現代景區

安仁縣是湖南省的傳統農業大縣、典型的水稻之鄉。該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家元告訴記者,建設稻田公園不僅是安仁縣農業轉型發展的一次探索,也是生态文明建設的一個試點。籌建之初,安仁縣分别對公園功能定位、視覺包裝、建設區劃、生态保護等進行科學規劃,在保持稻田生産功能不變的前提下,植入公園元素。将周圍12個村子流轉的土地集中起來平整、改造,使之成為形狀規整、路渠通暢的标準良田。通過連片種植萬畝水稻和油菜,精緻布局景觀景點,構築起“春賞油菜花、夏看映日荷、秋觀金色浪、冬踏田園雪”的旅遊格調。稻田公園也因此成為全國首家農耕文化主題公園。

科技加持 耕地保護、農民增收兩不誤

在安仁縣副縣長曾科看來,稻田公園試驗的成功,既讓當地百姓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同時通過遏制抛荒、規模耕種,讓傳統農業提升了質量,使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

郴州市森林城市高清圖(湖南郴州傳統農田變)2

稻田公園内景(新華網 孫冰潔攝)

為充分保護耕地,提高水稻畝産,安仁縣自然資源局對稻田公園核心區的水利設施進行了重點改造,在公園内普及具有景觀、生态、經濟三重價值的“稻稻油”種植模式。引入超級稻、五彩稻,大力推廣免耕機插、抽溝散播、有機種養、畜禽污染治理和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實現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農耕科技有機結合,不僅解放了部分勞動力,更讓老百姓的收入大增。據曾科介紹,新豐村如今有将近500人在給稻田公園種地,每人每月工資有2400元,加上土地流轉每畝700元的收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早已是過去式。

吃上旅遊飯 足不出村可緻富

除了土地本身帶來的收益增加外,通過建設稻田公園,發展文旅産業,也讓當地百姓吃上了旅遊飯,足不出村便可實現增收。

安仁縣永樂江鎮新豐村黨支部書記何香蘭告訴記者,稻田公園未建立之前,村裡的勞動力多在外打工,水稻種植也以粗放型為主,單季稻的産量不是很高。通過成立寶豐水稻農民專用合作社,自2014年起,新豐村共有2000多戶進行了土地流轉,而統一規劃的農田由于交通和水利設施都進行了改造,如今單産能達到原來的2倍左右。而稻田公園的建設,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僅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稻田公園就接待了16萬遊客。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遊客多了之後,原本在外打工的勞動力陸陸續續返回村莊,有的在流轉的農田打工,有的在家門口擺起了小吃攤、做起了買賣。在新豐村小吃街經營燒烤攤的周紅衛原來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夫妻兩口子在廣州打工,一年最多賺三四萬塊錢。最近幾年,通過銷售本地小吃、農産品,去年一年就賺了将近20萬,昔日的貧困戶,成了村裡的緻富能人。

如今在新豐村,便捷的交通讓異地的人們通暢相連、旖旎的田園風光将城鄉拉得更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概念已逐步具象為綠水青山的宜居田園、蓬勃向上的新型産業。循環、可再生、低碳、綠色、和諧的生态元素,不僅讓家園越來越宜居,也讓鄉村振興的前景更加明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