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發展雜交水稻?央視新聞在1月11日播出的《主持人大賽》中,來自CGTN、被譽為“一開口就是滿分作文”的選手鄒韻,給大家講述了一段有關堅守的故事她介紹,13年的“援非”路,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種種困難,用穩定的糧食産量帶馬達加斯加走出貧困這個故事,引發了無數網友點贊,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什麼發展雜交水稻?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央視新聞
在1月11日播出的《主持人大賽》中,來自CGTN、被譽為“一開口就是滿分作文”的選手鄒韻,給大家講述了一段有關堅守的故事。她介紹,13年的“援非”路,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種種困難,用穩定的糧食産量帶馬達加斯加走出貧困。這個故事,引發了無數網友點贊。
雜交水稻團隊初入馬達加斯加
遭遇重重阻礙
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擁有世界第二長的水稻種植曆史,僅次于亞洲國家。然而由于水稻種植技術落後,管理粗放,極大阻礙了産量,如今他們每年需要進口數十萬噸大米。
2006年,袁隆平帶着他的援非雜交水稻團隊來到了馬達加斯加。在中國表現良好的雜交水稻,卻遇上了不少困難。
基地裡沒有自來水,隻在很遠的地方有一口井。他們隻能用大鐵桶把水收集起來,用明礬沉澱兩天,再燒開才能使用。
當地的水質有多差?随行的小翻譯全身長滿了小疙瘩。
生活上的問題,團隊可以克服,可是他們又遇上了另一大阻礙。
當他們滿懷熱情地告訴當地人,要幫助他們種植産量可觀的雜交水稻時,當地人充斥着“不相信、不理解、不了解”,覺得這是“魔稻”,是不可想象的。
此後,更嚴峻的技術難題擺在了他們眼前。
當地有一種青蛙,不愛吃害蟲,就愛吃水稻;
還有一種變色龍,雖然不吃水稻,但喜歡在成熟的稻田裡“沖浪”,壓倒大批水稻導緻減産……
雜交水稻沖破重圍大獲成功
團隊将各種困難一點點全部攻克,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試種大獲成功,種植面積達到兩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産量達到7噸,而當地水稻原本的産量僅有每公頃2.5噸。
2017年的一次水災,當地的水稻都倒了,隻有中國的雜交水稻屹立在那裡……
而後,團隊走出了馬達加斯加,在非洲的16個國家都種上了金黃的稻穗。馬達加斯加當地人再提到雜交水稻,再不稱其為“魔稻”,而是直呼“擦拉貝”,也就是當地語裡最好的東西。
雜交水稻也被印上了馬達加斯加面額最大的20000元紙鈔,并被列入國家的發展國策。
袁隆平:
“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
鄒韻采訪袁老的那一天,他已經工作了一個上午,有些許疲憊。但被問及為什麼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之時,袁老立刻來了精神,用英文堅定地告訴全世界:
“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
“For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s one of my lifelong wishes. ”
誠如袁隆平所言,馬達加斯加雖然條件複雜,但在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們13年的努力下,已經成功培育出3種适合當地土壤氣候,且高産、耐旱、抗洪、抗倒伏的優質雜交水稻種子,累計推廣雜交水稻4萬公頃,增産稻谷12萬噸以上。這個國家的2500萬人,現在已經能夠在食物方面自給自足了。
去年12月9日,袁隆平在首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開幕式緻辭稱,雜交水稻不僅在中國表現良好,在非洲試種過程中,馬達加斯加平均每公頃産量已經達到8噸,比當地品種增長100%到300%。他希望,可以用雜交水稻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解決非洲的糧食安全問題。
熱評:
緻敬袁隆平,緻敬天下“糧”心
無論飙英語還是談夢想,無論說數字還是抒豪情,袁老的言談都讓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那種“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情懷,更是感動了無數人。從中,世人感受到了何為抱負,何為責任,何為胸懷,何為擔當。
是誰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是誰讓中國由世界糧食救援的接收者變為國際糧食安全的保衛者?又是誰讓非洲一些國家的民衆克服饑荒吃上飯、保上命?在無數默默耕耘的英雄中,袁隆平是一個抹不去的名字。
緻敬袁隆平,緻敬天下“糧”心,緻敬面朝土地種下夢想的人,緻敬堅守的力量,也緻敬這個開放而多元化的大時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