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昔日名不見經傳的破落小鎮,到今天擁有旅遊小鎮、戲劇小鎮、世界互聯網小鎮等“國家名片”;從20年前的零遊客,到如今年遊客量過千萬人次、經營收入多年穩坐國内古鎮型景區“頭把交椅”——浙江烏鎮的發展奇迹,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見證。
在數不勝數的中國古鎮中,烏鎮緣何與衆不同?一個世界性的互聯網大會,又為何青睐這座小鎮?
三次轉型再現古鎮芳華
江南水鄉烏鎮,地處蘇浙交界的桐鄉,境内河流四通八達,依水建街、傍水設市,家家臨河閣樓,戶戶汲水曉窗,堪稱“最後的枕水人家”。
曆史上,烏鎮因水路發達而繁盛,但改革開放後,随着當年鄉鎮企業的發展,特别是交通方式的改變,烏鎮成了“一潭死水”。直到1989年,烏鎮才有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公路,而當時,周邊其他鄉鎮早已陸路發達。很多年輕人不得不去周邊鎮上打工,白天鎮上隻有老年人留守。說起當時的情形,曾任烏鎮鎮長的張建林記憶猶新:冷冷清清烏鎮鎮,一片破房子,一片舊房子,一到晚上黑漆漆。
從繁榮到沒落的落差,無數次觸動着這座水鄉古鎮。如何讓烏鎮再度輝煌?烏鎮開始謀求轉型之路。
擺在烏鎮的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發展工業,經濟見效快,但是有污染,選址難;另一條是發展三産服務業,把烏鎮這個古鎮水鄉的旅遊價值挖掘出來。
烏鎮選擇了後一條路。
1999年起,桐鄉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開始實施烏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當年5月,市政府牽頭,市财政局等13個部門共同出資,組建烏鎮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具體運作旅遊産業的開發與建設。
與其他一些古鎮開發運行有所不同的是,桐鄉市委、市政府尊重烏鎮悠久的曆史文化,從一開始就以“保護第一、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理念,尊重古鎮的曆史遺存,從總體風貌入手,突出建好環境尤其是水環境,拆除所有不協調的建築,同時恢複“烏鎮香市”等民俗文化,并注重傳統文化的創新,營造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
2001年,烏鎮東栅景區建成,很快成為古鎮旅遊勝地;2007年,西栅景區開業,無論收入還是淨利年均增長均在30%左右。這種古鎮保護開發的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稱為“烏鎮模式”。
烏鎮也正是在這樣的保護與發展的理念中,開始謀求轉型之路。
——第一次轉型,烏鎮成為一個旅遊符号。
烏鎮有句口号:“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怎樣避免古鎮的同質化?唯有依靠文化,文化特征才是一個古鎮的最大個性。烏鎮人受戲劇《暗戀桃花源》的啟發,創辦了烏鎮戲劇節,帶動烏鎮遊客量過千萬人次,經營收入直逼20億元大關,連續10年保持高位增長。
——第二次轉型,烏鎮多了戲劇和文化符号。
烏鎮的願景,不僅如此。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網上支付剛剛興起,烏鎮的商超系統已經普及;二維碼門票、全區域免費WiFi覆蓋;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服務質量……憑借發達的互聯網經濟和保存完好的傳統文化,2014年,烏鎮被确定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
——第三次轉型,烏鎮成了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符号。
經曆過運河商貿的繁華、養育過無數江南文人,這座曆經數代風雨的水鄉小鎮,正生動訴說着當代中國故事。它被遺忘過,如今又被曆史選中,重現芳華。
數字經濟賦能區域發展
“烏鎮成了‘世界的烏鎮’,成了展現世界互聯網發展成果的窗口。”烏鎮景區擺渡車司機蔣福良工作近10年,每當有乘客聊起古鎮變化,他總愛把這些話挂在嘴邊。
的确,互聯網正催動這座小鎮在區域發展中找到彎道超車的新路徑。
走進恒美服飾智能工廠,記者看到,新廠房内的智能設備正加緊調試,預計今年12月投入使用。智能倉儲啟用後,将實現自動化檢測和打包,在倉儲環節減少70%的用工。“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烏鎮,我們作為家門口的企業,不僅可以零距離接受數字化浪潮的啟迪,而且在招收高新技術人才時更容易。”公司總經理鐘志新笑着說。
依托傳統産業基礎,承接新興産業布局。沿着烏鎮大道南行,這條路不僅串起了旅遊景點,還被賦予科創集聚區的新使命。以烏鎮大道為軸,圍繞互聯網産業、時尚産業、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優勢産業,引進各類高端業态。烏鎮黨委書記姜玮表示,烏鎮未來将打造中國新經濟的“賦能中心”。
在烏鎮大道南端的尤尼泰克,創始人沈怡展示了企業研發的“數字芯片”:一張隻有車牌号和二維碼的車輛出入證,用手機掃碼後,屏幕上便出現車主姓名、出生年月、發證日期等信息,既方便工作人員驗證身份,又保護了個人隐私。據沈怡介紹,借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紅利,他返鄉創辦了公司,其數字化信息驗證服務技術屬全國首創,公司目前估值已達1億元。
從烏鎮大道拐入子夜路,這裡原本是一條通往東西栅的旅遊主幹道,而今,已成了互聯網一條街:騰訊衆創空間、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鳳岐茶社等依次排布,處處閃耀着互聯網智慧的光芒。在騰訊衆創空間裡,去年4月入駐的壹傳網絡研發了傳貝智慧支付APP,目前已運用在全國3萬多家高速公路服務區實體店。
互聯網在烏鎮,風華正茂。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綜合試驗區、大數據高新技術産業區、互聯網特色小鎮等創新資源不斷湧來;互聯網企業數量從幾乎是0,到今年三季度已超過500家;2017年,烏鎮信息經濟制造業規上增加值同比增長70%,在此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又實現超過20%的增長。
“互聯網 ”開啟智慧生活
沒有前台、沒有接待人員,客人到店後拿出身份證、刷臉識别,即可完成登記入住和身份信息比對,全程隻需3秒。在距離西栅景區不到200米的烏鎮譚家·栖巷自然人文村落,5間“賓智AI客房”亮相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項目負責人朱兆魁說,此項系統不僅降低了民宿人員和設備維護的成本,還聯動公安部門、安監消防等信息系統,大大提升了酒店安全性。
如今的烏鎮,古樸外表下蘊含着現代生活形态。正如烏鎮人所言,“隻有走進烏鎮,才能深刻體驗這一古鎮的聰明與智慧”。
在烏鎮植材小學五年級教室,通過互聯網,學生就能直接與遠隔重洋的英國外教交流互動。從去年開始,他們每周都能上一次這樣的外教英語課。記者了解到,為了普惠優質教育資源,桐鄉市建設了互聯網學校,将全市120多位名師集中到網絡授課,自去年1月上線以來,互聯網課堂訪問量已超過75萬人次。
互聯網讓孩子們邁入高科技新學堂,也改變着老匠人錢鑫明的生活。這位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烏鎮竹編”的傳承人,做傳統竹編已經40多年。近幾年,他的小兒子錢利淮開始用互聯網思維重新思考産品的定位,其品牌“竹芸工房”每年銷量大增,更讓父親的竹編手藝再度融入人們的生活。
互聯網這雙“巧手”,不僅打磨着一門老手藝,更打理着人們的現代生活細節。走進烏鎮互聯網管家聯動中心,大屏幕上正顯示着無人機巡防畫面,每一個藍點都是一盞景觀燈,可以遠程控制開關。通過這個平台,傳統的消防栓、景觀燈、窨井蓋等公共設施全部加裝了數據模塊,甚至連垃圾箱也實現智能化,通過語音提示幫助人們進行垃圾分類,還可以自動消毒、自動壓縮。
在烏鎮,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皆滲入互聯網因子。特色小店裡,用支付寶一掃碼,一盒姑嫂糕就能拿到手裡。不用交押金,憑芝麻信用就能借用雨傘、充電寶……槳聲船影中,這樣的智慧烏鎮,讓遠道而來的遊客驚歎不已。 (經濟日報記者 黃 平 實習生 王愛靜)
(責任編輯:王擎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