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之中,有一類叫做托物言志的作品,詩人總會借歌頌或批判一種客觀的事物,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志向。
或許是因為時代局限,生活在當朝當代的人不方便直接表達心中所想,因而便借此方式去抒發情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文人的含蓄委婉,為了讓文學作品看起來更有深度和韻味。
但到了現在,這些作品的影響,曆來的文人墨客也總習慣于将自己的志向隐于某種意象之中。
這篇文章,我們要接觸到的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一首經典作品,幾乎人人從很小開始便讀到過。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石灰被開采出來的過程:經過千次萬次的開鑿錘煉,石灰才得以被從深山之中開采出來,對于接下來烈火焚燒的又一個痛苦過程,石灰也把它看得平平常常。
一個“千錘萬鑿”表明被錘打開鑿的次數之多,一個“烈火焚燒”表明了石灰所要經曆的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磨砺。
此句生動形象而又真真切切地寫出了石灰的一生所遭遇的坎坷和不易,為下文表明自己的志向做了鋪墊。
緊接着一句“粉骨碎身”照應了前兩句的“千錘萬鑿”“烈火焚燒”,一個“渾”字将之前所有經曆的困苦磨難都統統化為烏有,體現出一種大義凜然、臨危不懼的氣魄。
石灰不在意這些,隻是為把自己最終的清白留給這人世間。
這裡的潛藏意思已經非常明确了,雖然寫的是石灰,實則借喻的是自己。“清白”一詞一語雙關,一方面指石灰潔白的顔色,一方面指的是自己本身一種高潔的情操。
哪怕是粉身碎骨又有什麼可怕的呢,隻要能把自己的高潔品質留在這世上,便也就死而無悔了!這深深地體現出了這位民族英雄在艱難困苦面前的英雄氣節。
于謙的一生,可謂真的是言行一緻,身心如一。他一生為官清廉,為民做了很多有益之事,深受老百姓的愛戴。
他上任為官後,曾經為很多被冤枉入獄的人平反昭雪,并且多次組織救災赈荒,但是,清廉公正的他卻不被當時的佞臣容納,屢屢設計意欲除之而後快。
在明英宗時期,外敵入侵,英宗被俘虜,于謙建議從長計議,暫且另立景帝,并帶率領精兵拼死固守北京,最終擊退了入侵者,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但歸來後的英宗卻聽信讒言,以謀逆之罪将于謙這位民族英雄冤殺了。
以于謙當時手中所掌握的兵力,以及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他完全可以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從此無憂,但是他卻從未想過走上這條路,隻是因為他心中對高潔和清白的追求。
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本人最真實的寫照了,他真真正正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将自己的一身正氣與滿袖清白留在了朗朗乾坤之下。
其實,名與利的抉擇本就是件很難的事情,有些人所追求的是享受當下,而有些人更在意留名千古,有些人心中裝着自己,有些人卻是心系天下。無論何種活法,但求無愧于心便好!
(本文完)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詩妹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