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儋州,空氣中散發着悶熱的氣息,迎面撲來的熱風拂打在臉上,面部頓感火辣辣的燒起來,渾身滲透着的熱汗像油膩子一樣粘糊糊的粘在皮膚上,讓人感覺到渾身的不自在。我不時地用濕毛巾反複的在脖子和脊背上來回的擦拭,就這樣還是讓人感到異常的難受。
一大早起來,我們匆匆的吃了早飯,就趕到市區邊上的儋州那大汽車總站購票上車,不一會兒,我們乘坐的長途班車沿寶島路,駛上北部灣大道,一路向着西北方向跑去,沿途經過洛溪鎮,東城鎮,車行駛大約一小時以後,緩緩地停在了一處周邊長滿綠樹的古色古香的建築旁邊,我們今天的旅遊目的地――東坡書院到了。
東坡書院位于儋州市西北方向的中和古鎮,距儋州市區約40多公裡,古老的書院就隐沒在一片椰林的後面,東坡書院始建于北宋紹聖五年,後經曆屆朝代多次修繕,逐漸形成了面積較大,内涵豐富,藏品精深,環境幽靜的一處獨特景觀,一九九六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又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基地。
東坡書院的大門别具一格,五柱三間的門臉坐落在紅牆青瓦中間,特殊的歇山頂立于上方,由清人張績書寫的東坡書院四字門額,鑲嵌于門頭頂下,長長的淡粉色圍牆伸向門頭的兩側。
東坡書院是以書院在前,園林在後的設計為整體布局的,從大門的入口處,到東坡祠的中心為中軸線,兩側分别為東園和西園,中間的院落為整個布局的中心點,其他的院落則圍繞這個中心依次環繞而建。
進得院内,向前望去,首先看到的是座落在兩側荷花池中間的載酒亭,兩層高的亭子設計别具特色,上面的四角和下面的八角錯落展開,各角均顯出飛翹态勢,靈動自然。人魚忘返的匾額懸挂在亭子的上方,荷花池内水色倒影,相映成趣,池塘和亭子相互依偎,池邊的牆上暗紅色的色彩間隔的點綴在牆體上,更是增添了幾分欣然的景色。
從載酒亭繼續往裡,便到了載酒堂的去處,載酒堂是一座中規中矩的平面小院建築,堂前的橫梁上一塊刻有先生悅之的大匾懸挂在上面,載酒堂是全院的中心建築,堂中記繪了蘇東坡在儋州三年生活期間的一些生活圖錄,和一些曆代的碑刻等物品。蘇東坡在儋三年,他以一顆真誠的親民愛民之心傳播中原文化,引進海外文明,移風易俗,施藥救民,深得當地人民的熱愛。
堂中還展示了兩幅大理石石刻,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題字在右側,在左邊是唐寅的坡仙笠屐圖,蘇東坡頭戴竹帽,穿木屐,卷起褲腿,在村道上疾步前行。在堂的東側有一眼古井,名曰欽帥泉,關于欽帥泉的年代衆說紛纭,據說是東坡先生當年在儋州時,經常與學子們相聚于載酒堂,為了方便煮酒烹茶,吟詩會友,又特掘此井。後來年久失修,到明朝期間,當地知州陳榮重新修繕加固,并命名為欽帥泉。
在書院大殿與兩側廊舍的中間,有一顆碩大的芒果樹,據說已有百年之上,但見枝繁葉茂,樹蔭濃郁,襯托的整個庭院都肅穆莊重。東坡講學的彩雕依次陳列在大殿中,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東坡先生的銅像豎立在色彩紛雲的百花叢中。
在載酒堂的後側有一座大殿,名曰東坡祠,他也是整個書院的核心建築之一,主體以木式結構為主,遠看白頂紅門,整體布局大氣肅穆,據說始建于元代,裡邊座有東坡先生當年講學的組像,還有一些書畫拓印件,以及和東坡先生有關的一些國内外專著等等。
從大殿出來向前走去,又陸續經過和浏覽了陳列館,耳房,懷賢亭,望京閣等景點。總的說來,各有特色,互相對應,書院的靈氣灑滿在院内的每一片角落裡,縱觀整個書院,主次軸線分布均衡,院内道路蜿蜒曲折,古樹參天,各色花卉交相争豔,到處都充滿了祥和的氣氛。書院内目前還藏有名家字畫,曆代楹聯,名匾等一批珍貴的曆史存留文獻。
在東坡書院裡浏覽,深深地感受到大文豪的碩大情懷,體會到當年東坡先生荷鋤耕耘的場景,欣賞了東坡先生和古今名家的墨寶,深感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從書院出來,濃濃的文化熏陶之風,就像飄絮般的彌漫在眼前,久久的不能散去。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八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