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九九重陽日,敬老孝親正當時。在廣西有這樣一群“銀發族”,他們不負美好時光,盡情享受燦爛多彩的晚年生活。他們有的五世同堂,百人相聚其樂融融;有的寶刀不老,樂活運動活出精彩;也有的愛上收藏樂在其中……讓我們走近他們,感受新時代老年人不一樣的快樂生活。
“雞有五德,你知道嗎?”走進南甯市民唐先生和方女士的家門,記者幾乎被問倒。原來,這對年過七旬的老夫婦因雙雙屬雞而愛上了收藏各種各樣的雞模型,對雞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更是頗有心得。
藏品區一角。
如今,這些大小不一、材質各異的“雞”已有上千隻,不僅是夫妻倆“樂活”的見證,還得到了博物館的垂青。
夫婦愛收藏 養“雞”上千隻
方老太太小心地捧着一隻用繩子串成雞腳的圓乎乎的雞模型,撫摸着柔軟的繩子,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據介紹,老夫婦跟雞結下了深厚的淵源。首先,他們都屬雞,因此走到了一起,日子過得琴瑟和鳴有聲有色。随着時間的推移,兒女長大,孫子輩也相繼出生,他們發現家裡竟有5人屬雞。
屬雞的唐先生和方女士認為,收藏雞模型有特殊紀念意義。
二三十年前的一個偶然機緣,唐先生夫婦看到一隻陶瓷公雞藝術品,造型生動,藝術感很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收藏起相關的雞模型來。
夫婦倆下了班,就去當時園湖北路的古玩花鳥市場“淘寶”,看到喜愛的模型,就會買下來;出國旅遊時,也會跑去當地的跳蚤市場搜尋,逐漸有了不同國家的雞模型,現已積累起上千隻。從質地看,以陶瓷和木質的較多,也有石質、金屬、玻璃等制成的,還有名家畫在葫蘆上、剪紙藝術愛好者貼在紙張上的各種福“雞”、壽“雞”等。
藏品有特色 增添幸福感
據介紹,這些模型藏品中,最大的“雞”是隻陶瓷雞,是唐先生于1997年在邕江賓館購買的,高兩尺左右,最小的“雞”隻有花生米粒大小,是花鳥市場上淘來的石質雕件,如今已成孫子的玩物。此外,還有一隻巴掌大的“鐵公雞”是由生鐵鑄成的。
源自格林童話的動物音樂家組合。
最有紀念意義的是一個青銅組合——驢、狗、貓、雞疊羅漢,組合在一起的造型,雖然還不到巴掌大,但每一隻動物都栩栩如生。原來,這是唐先生去德國不來梅出差時,在當地舊貨市場買到的,這一模型源自著名的格林童話《不來梅的音樂家》,如今已成為不來梅街頭巷尾的風景。
屬雞的夫婦倆如今已77歲,但顯得樂觀而精神,而這上千隻雞模型,早已成為夫婦倆“樂活”的見證。他們說,每天整理一下藏品,看看造型各異的雞,給它們擦擦灰塵,就會回憶起往事,幸福感油然而生。
研究雞文化 傳承雞精神
唐先生介紹,雞有五德,分别是“文、武、勇、仁、信”。古人講究冠戴,以帽子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這一習俗就來源于雞冠;而雞前身披甲,指甲尖利,代表強勁武力,因此還有武德;而雞“遇敵而勇”,不畏強權,堅強不屈,是為勇德;此外,雞不吃獨食,遇到吃的,公雞呼喚母雞,母雞呼喚小雞,樂于共享,具有“仁義道德”;而說雞有信德,則是指公雞“天明而歌”,堅持不懈,信守時間,永遠值得人們學習。
唐先生給參觀者講解藏品的來曆和意義。
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夫婦倆經常寓教于樂,先給孩子們玩各種雞模型,再給他們講雞的品德故事,以此潛移默化影響一代代人。如今,唐家人在工作、生活中謹記教導,正在醫療、教育等行業努力耕耘,将“文、武、勇、仁、信”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
據了解,這些藏品來自世界各地,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和曆史知識,引起了廣西民族博物館的濃厚興趣。該館藏品部副主任黃世棉表示,該館每年都會推出一個生肖展,将各類生肖藏品歸類進行展覽,這些雞模型就是非常好的藏品,具有收藏價值。藏品部正着手安排跟唐先生進一步聯系。對此,唐先生表示,他對所有藏品的态度是“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希望大家都能欣賞到好的藝術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