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荀子理念

荀子理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9 02:11:09

荀子理念?作者:鄭治文(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荀子理念?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荀子理念(荀子論學)1

荀子理念

作者:鄭治文(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崇“學”重“教”是儒家的重要精神傳統。儒家從其創始人孔子開始,即把“學”作為涵養德性,養成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徑。作為反映夫子言行、事迹和思想的主要經典著述,《論語》以“學而”開篇,或非參編之孔門弟子随意為之,實乃深明夫子崇“學”之心意使然。孔子之後,将儒家“學”論思想發展推向更高階段的要數先秦儒學之總結者——荀子。《荀子》一書以“勸學”開篇,可謂深契孔門崇“學”重“教”之精神。不僅如此,荀子還繼承發展了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的主張,從禮學的維度拓展和深化了儒家的“學”論思想。細細品讀《荀子》,我們認為,荀子論“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内容尤其值得深思、體味和借鑒:

其一,學以“成人”。所謂學以“成人”,就是以“成人”作為“學”的目的,以“學”作為“成人”的途徑。荀子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荀子·勸學》)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為“學”之目的,這與其性僞之分的認識緊密相關。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是性僞之分也。”(《荀子·性惡》)按照這種認識,“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後天之“僞”,而“學”無疑又構成了“僞”的主要形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無“學”便無所謂“人”(成人)了。故曰:“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荀子·勸學》)荀子發展了孔子為己之學的思想,認為君子當學而為己,“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把“學”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養成上。“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荀子·勸學》),此之謂也。

其二,學至乎禮而止。所謂“學至乎禮而止”,就是指将“學”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禮”上。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張“君子博學”;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學至乎禮而止”(《荀子·勸學》)。由此,以“禮”論“學”,以“學”論“禮”,構成了荀子“學”論思想的一個鮮明特點。清人王先謙言:“荀子論學論治,皆以禮為宗,反複推詳,務明其指趣,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荀子集解序》)可以說,不從禮學悟入,實難得荀子論“學”之真義。荀子認為,禮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人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因此,在他看來,“學”若“不道禮憲”,而僅“以詩書為之”,根本不得要領。他說:“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荀子·勸學》)荀子将“學”之内容約之于“禮”,而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意在此也。

其三,學至于行之而止。所謂“學至于行之而止”,就是強調對“禮”的躬行和踐履。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荀子·儒效》)對于“禮”,荀子認為,不僅要“知”,更要“行”,故曰:“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而對于“禮”的學習,他強調要“一可以為法則”,使“禮”成為吾人立身行事、應對進退的規範和準則。由此,在荀子那裡,“學禮”就不僅是知識論意義上追求知識、發展智性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價值論意義上修養人格、涵養德性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禮”其實應是“知禮”與“行禮”相統一的完整過程,“知禮”雖是“行禮”之基礎,然後者顯然更為荀子所看重。因為“學禮”若僅限于知識講求的層次,而不能将之付諸力行,那它便沒有修身的意義可言。荀子認為,“學”必至乎“禮”而止,而“禮”必有所“履”,果如是,其所謂“學至于行之而止”,不難明矣。

其四,學至乎沒而後止。所謂“學至乎沒而後止”,就是強調“學”的過程性、持久性和不可間斷性。《勸學》篇開宗明義即曰“學不可以已”,所要說明的正是這個道理。“學”為何不可以已?荀子認為,“學”之目的在“成人”,而“成人”對于每個人來講無疑都是終身性的修養課題。他說:“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荀子·勸學》)荀子以“積”論“禮”、以“積”論“學”,又明确提出“學至乎沒而後止”,正是要着力論證和表現“學禮”的不可間斷性。其言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又雲:“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荀子·儒效》)荀子主張“積善成德”“積而為聖”“積禮義而為君子”,認為隻有通過“積善”“積禮”“學禮”的長久努力,才能養成德性,成就君子、聖人的理想人格。

綜上所言,荀子以“成人”、至禮而止、至行而止、至沒而止等重要命題來論“學”,極大地深化和發展了孔子、儒家的“學”論思想。荀子對“學”的論說告訴我們:“學”是認知和實踐以“禮”為主要内容的人道規範,從而養成君子、聖人之理想人格的長久過程。荀子論“學”,彰顯了儒家的道德本位立場,揭示了外在規範和約束之于德性養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德性養成的過程性和持久性。時至今日,荀子的“學”論思想,對我們治學、修身仍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4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