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驚悚的場景或電影都帶給我們毛骨悚然的感覺,然而最近卻有研究表示,強烈恐懼的情緒可以讓大腦活動水平下降,從而讓我們感覺更快樂、更少焦慮,還能緩解疲憊和壓力。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科技頭條
喜歡被“吓破膽”
這是什麼心理
恐懼是一種負面的情緒,但現實生活當中 ,還有很多人會心甘情願地将自己置于驚吓之中,比如,喜歡在深夜看恐怖片、喜歡逛主題公園裡的“恐怖屋”,越“恐怖”排隊的人越多。而充滿冒險精神極限運動更是許多人的最愛,就算是尖叫着也要挑戰自我去完成。
恐懼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心理?
為了弄清楚“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被吓”,任職于匹茲堡大學的恐懼社會學家瑪姬·克爾做了不少研究。這些年來,她不斷造訪世界各地的駭人景點,希望能夠通過那些令情緒和心靈震撼的經曆,去探索——恐懼如何觸發我們的生理機制,又如何觸動我們的心理感知。
瑪姬·克爾和她的研究團隊在恐怖屋的地下室設立臨時實驗室,讓購買門票的人參與實驗。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超過250人在進入恐怖屋之前和之後填寫了情緒問卷,通過腦電圖對大腦活動的測試結果,研究者們發現,對于那些感到無聊或疲憊的人以及那些經曆過非常恐怖和驚險刺激的人來說,恐懼的情緒會讓他們的大腦活躍程度降低。換句話說,恐懼造成的刺激,能夠為我們帶來不可思議的愉悅——甚至比跑五公裡更令人放松。
有意思的是,研究還發現,當我們與其他人一起“被吓”時,這種“放松”效果會翻倍。或許,這就是人們為什麼愛看恐怖片、玩雲霄飛車、去恐怖屋探險……偏要讓自己吓破膽的最大原因。
專家解惑
居安思危,人類更易深陷恐懼
在這個世界上,你最害怕的是什麼?老鼠還是蜘蛛,被人欺騙還是被人抛棄?雖說地球上絕大多數生物知道“害怕”的感覺,但從對恐懼的反應角度看,人和動物存在本質區别。
“動物的恐懼與理性思考無關,常産生于此時此地它能看到的事物。比如說,老鼠從不會擔心食物有毒與否,隻擔心近在眼前的貓;兔子不會擔心食物中有農藥殘留,也不會對千裡之外的老虎感到恐懼。”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心理學博士李雅方告訴記者,人類既是“理性的動物”,也是“擁有語言的生命”,我們擁有認知、語言和抽象思維能力,而其他動物卻沒有。因此相對于動物的恐懼而言,人類内心的恐懼顯然要複雜得多。
正如文化人類學家歐内斯特·貝克爾所說——人類天性憂傷,從呱呱墜地起,死亡的陰影便如影随形。于是他們變得過于敏感,害怕一切潛在的傷害和威脅。即使一切歌舞升平,他們也會居安思危。
“恐懼”對人類而言,屬于“非單一性”的心理機制,既像被觸碰到觸角時畏縮的蝸牛那樣簡單,也相當複雜。國梅奧醫學中心研究顯示,在電梯、公交車、購物中心等地方很容易令人産生恐懼,因為密閉的狹小空間容易激發焦慮情緒,讓人對環境産生極度不安全感,失重狀态也容易讓人極端恐懼。除此之外,蜘蛛恐懼症、深海恐懼症、密集恐懼症、廣場恐懼症……李雅方表示,隻要我們将刺激事件或行為認作即将發起攻擊或存在威脅,恐懼情緒就會油然而生。
或許你也發現了,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千奇百怪的“恐懼症”不斷浮出水面。究竟哪些因子左右了我們的恐懼?恐懼又如何反映出我們不為人知的自己?
“恐懼體驗”是體驗危險情境的最安全方式
看着牙醫鑽别人牙齒時,自己也會感覺到錐心之痛;與他人一起乘坐雲霄飛車、觀看恐怖電影時,更會被其他人的嘶吼、尖叫與淚水,推上恐怖的高峰。無論我們喜歡還是讨厭體驗恐懼,都很難否認我們對它的敬畏。這不禁讓我們好奇,“受驚吓”時所體驗到的,是怎樣的一種内心狀态?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在恐慌期間所體驗的高喚醒狀态,也可以在更積極的情況中得到體驗。”李雅方告訴記者,所謂“喚醒狀态”,是一種生理和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态,由感覺興奮性水平、腺體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準備性所決定的。換句話說,“高喚醒狀态”就是情緒在生理上被激活的程度指标,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引發情緒的強烈程度。
比如,在感覺情緒沮喪時想去看恐怖片,其實是無意識地訓練大腦去思考或體驗恐懼,這相當于心理學的“暴露療法”。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在于恐懼體驗能給我們一種成就感,是人類體驗危險情境的最安全方式。“在恐怖屋中的體驗,其實是在經曆‘他人的恐懼’。我們雖然沒有真正面對危險,但卻有機會體驗一種極端的恐懼情境,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就是恐怖電影、遊戲或小說中的人物。然而我們心裡清楚,自己能夠控制整個事态發展,并随時回到現實世界中。”
李雅方還舉例說,極限運動也是如此。“恐懼本是一種對危險情境的不安,而危險性正是極限運動的魅力所在。但人們選擇實地體驗‘虎口脫險’的刺激,并不同于真實跌落懸崖。因為在體驗極限運動時,參與者有着更多的自主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