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馬晉一
僅在《西遊記》頭兩回露面的菩提祖師,身份一直是個謎。如果結合原著作者的寫作背景,讀者會發現他身上或有心學大師王陽明、五祖弘忍法師以及如來弟子須菩提等衆的影子(這個之前我們詳文解讀過,此處不表)。
但我們知道,文學創作的藝術人物中,一定要有一個主體靈魂。而這個靈魂,支撐着人物的性格以及行為走向。
那麼,上述這些人等,哪個才是菩提這個藝術形象的靈魂主架呢?
我覺得應該都不是。
《西遊記》原作者吳承恩無疑是一個儒生。
誠如魯迅先生所言,“然作者儒生,亦非語道,尤未學佛”(有删節)。其核心本質,一定還是講儒。
但值得一提的是,西遊故事,并非全于吳承恩先生杜撰,究其本質,應屬世代累積作品。其原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相傳成書于宋元時期),無疑是一部說佛的著作。但此間有西天取經的概念,卻無“西遊”說法。在後來的流承中,“西天取經”的稱謂,逐漸為“西遊”所統概,這裡又有了道家的元素。譬如,莊子就曾著《逍遙遊》。
盡管在文化基因的累積裡,佛、道胎記是無法抹去的。但在最終定稿人吳承恩手中,定然有儒家元素的滲入,即便這或隻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
儒家情緒的發酵,在取經愈發尾聲,就愈發清晰了。
譬如在原著八十一回,鎮海寺内,唐僧偶感風恙,病體無力。且見悟空說道,“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等與你做徒弟,就是兒子一般。”兄弟三人,都伏侍着師父,不覺的早盡午來昏又至,良宵才過又侵晨。
佛家主導的是出家思想。悟空口中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卻回歸家庭,講究的是儒家傳統的孝悌思想。
更有意思的是,連唐僧自己的思想也出現了異動。拉着悟空的手道,我要修一封書,并關文封在一處,你替我送上長安駕下,見太宗皇帝一面。書信内容如下,“當年奉旨離東土,指望靈山見世尊。不料途中曹厄難,何期半路有災哈。僧病沉疴難進步,佛門深遠接天門。有經無命空勞碌,啟奏當今别遣人”。
書信内容讓人啼笑皆非,這哪裡是個意志堅定的高僧所為。但也窺見,唐僧勞心勞力西去真經,驅動他行為的,卻是忠君思想在作祟。這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了。
可見,即便是披着和尚外衣的取經四人組,看似一心向佛,其骨子裡的東西,依然是儒。這也和吳承恩儒生身份是脫不開關系的。
吳承恩寫孫悟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寫自己。悟空身上的儒,其實就是吳先生身上的儒。
儒講究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因如此,原著裡的悟空就曾公開抱怨,“玉帝不懂用人”。其實,這就是吳承恩潛意識裡要報效朝廷的一種隐晦的折射,終究是苦無門路。
而小說裡悟空身上的儒,從哪裡來?唐僧是和尚,肯定教不了他,花果山那群妖精,就更無可能。那一定就是從首任恩師菩提處來。
這在原著裡也有伏筆。
看菩提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說一會道,講一會禅,三家配合本如然。”這裡的三家,即指儒、道、佛三家(當時頗流行三教合一的思想)。此段描述,字面上講了道,說了禅,偏偏隐去了儒。恰恰證明了菩提儒家的本質。
可以想象當時講座情形,菩提開講,談天說地,一會兒引用道家思想,一會兒引用了佛家思想。而此間引用,恰恰為自己儒家主體思想服務的。底下掌聲如雷。
也正因如此,悟空央求菩提教授道家長生之法時,祖師用“窯頭土坯”、“水中撈月”進行搪塞,言語頗為輕蔑。
記得佛洛伊德曾提出一個很好的概念。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斷。
這裡的本我,英文簡寫為ID。譬如美國有部很出名的心理學影片,叫《緻命ID》,講得就是一個人的意識裡,大概會潛藏多重ID。
而在藝術創作裡,作者往往可以把多個人的ID,集中在一個藝術形象上,也可以将自己潛在多個ID,打散在若幹藝術角色中。
比如在《西遊記》裡,悟空身上有吳承恩的ID,而他的師父菩提身上,也有作者的ID。吳承恩把自己思想裡矛盾部分,分散在不同個體身上,并産生不同行為。
簡言之,吳承恩既想如悟空那般,投奔朝廷,或向朝廷裡的邪流開戰,還一個清平世界,又想着像菩提一般,超脫于物外的清高。而串起他們的内核,便是儒。
也許,這正是原作者創作菩提這個人物的真實意圖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