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0日電(卞立群)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以籌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契機,蓬勃發展中的中國體育事業邁上新台階。
從百年前令人振聾發聩的“奧運三問”,到如今北京成為全球首座雙奧之城,體育承載着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标志性事業與注腳。
2月4日晚,舉世矚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中新社記者 李駿 攝
回望百年歲月,在時代變革的碰撞中,體育的身影從未缺位。
1908年,當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天津青年》雜志上提出發人深省的“奧運三問”時,中國正處于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的年代。
“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派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我們的運動員什麼時候能夠得到一枚奧運金牌?我們的國家什麼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
以奧林匹克運動為寄托,國人流露出對國富民強的真切期盼。
劉長春。新華社發 圖片來源:新華網
24年後,“單刀赴會”的劉長春,曆經3個星期的海上漂泊,終于登上1932年洛杉矶奧運會賽場。
“本人良心尚在,熱血依舊為國而流,又怎能忘掉祖國,而為傀儡僞國作牛馬!”嚴詞拒絕代表“僞滿洲國”參賽的劉長春,解答了“奧運三問”的第一問。
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他代表四萬萬國人,喊出了絕不當亡國奴的強烈決心。
中國首位速滑世界冠軍羅緻煥在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中。中新社記者李純 攝
劉長春埋下了一顆激昂的種子。自那時起,它開始生根發芽。
從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的第一個世界紀錄,到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再到速滑運動員羅緻煥第一次登上冬季項目世界最高領獎台……
時光荏苒,那顆種子逐漸長成參天大樹,見證中國巨變。
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體育代表團時隔多年後重返奧運賽場。1980年的普萊西德湖,見證了中國健兒于冬奧舞台的首次亮相。
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射落中國首枚奧運金牌。同樣在那屆盛會中,郎平領銜的中國女排、獨攬三金的“體操王子”李甯等,成為中國一張張閃亮的新名片。
在令人心潮澎湃的變革中,中國體育健兒回答了“奧運三問”的第二問。
進入21世紀,短道速滑運動員楊揚獲得中國首枚冬奧金牌,中國體育事業發展迎來新機遇。成功申辦奧運會,這一裡程碑的背後,不但代表着世界對中國的認可,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情與力量。
2008年,北京奧運會驚豔世界。中國以開放與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張開懷抱,讓世界了解了中國。
百年夢圓。中華騰飛,體育同行。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新社發 孫洪傑 攝
如今,北京已成為全球首座“雙奧之城”。
在“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奧理念的引領下,從開幕式上“大火”變“微火”的創新,到賽場内外随處可見的高科技應用,再到北京冬奧會實現的一個又一個曆史首次……這些無不體現着中國敢為人先的大國氣魄與文化自信,以及與世界“一起向未來”的美好願景。
面對百年前“奧運三問”的第三問,今日之中國,交出了完美的“雙奧”答卷。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以籌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契機,“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實現,讓中國在體育強國之路上走得更加紮實有力。從“奧運三問”到雙奧之城,再到未來的星辰大海,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點上,奧運夢想和體育精神将繼續激勵華夏兒女,為實現民族複興的中國夢而拼搏奮鬥。(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