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從一介布衣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深知"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難"的道理,建立明朝後直接将長子朱标立為太子。朱标敦厚純良,是朱元璋非常滿意的繼位人選。但是朱标英年早逝使得太子之位空懸,朱元璋沒有選擇朱棣,而是選擇了與朱标品行相近的孫子朱允炆作為下一任繼承人。朱棣在朱允炆即位後不久發動靖難之役,登基稱皇。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造反呢?
朱标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子,監國多年,屢立戰功,在朝廷中威望頗豐;品行純良謙恭,在朱棣、朱㭎等皇子們受到朱元璋懲罰時,會站出來為兄弟們求情,所以說對于朱标作為太子,不論是朝臣還是各位皇子,大家都是非常信服的。若是朱标沒有英年早逝,想必朱棣是不會造反的。
其次,朱允炆登基後,實行削藩,将自己叔叔們的兵權削弱。藩王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将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各地為王,給予兵權,但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僅僅起到鞏固疆土,保護中央集權的作用,朱元璋也希望在朱允炆繼位後,各個藩王能繼續駐守一方,維護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時期的藩王制度雖然有利有弊,但是不會威脅到中央集權政治的,中央對各藩王仍起到牽制作用。
朱允炆登基後聽取朝臣的建議實行削藩,但由于沒有詳細規劃,削藩政策顯得過于簡單粗暴,廢黜藩王,将他們貶為庶民,引起了藩王們的不滿,這也是為什麼在朱棣起兵造反後其餘藩王并未前去救駕的原因。削藩政策中最受影響的便是朱棣,朱棣手握十萬精兵,在燕趙之地實力雄厚雄厚,戰功赫赫。朱棣看到自己兄弟們的下場,預料到如若不行動必将輪到自己,不久便發動靖難之役,打着"清君側"的名号奪了朱允炆的皇位。
因此可以說,如果朱标沒有暴斃而是順利繼承皇位的話,朱棣是不會起造反之心的。并且朱标對自己的弟弟們心思寬厚,即使朱标實行削藩政策也會用更溫和的手段,不會讓各位藩王們如此不滿。
從朱棣本身來說,年輕時便胸懷抱負,在沙場上又戰功赫赫。朱允炆的閱曆與資曆都比不上朱棣,臣子們也難以真的心悅臣服,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也是難免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