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社會,娛樂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除了原來傳統的娛樂方式,目前包括一些新聞報道,文章,教育等都出現了“娛樂化”現象,比如新聞用段子的形勢,文章用娛樂的口吻,連有些教育課堂也開始娛樂化,如哈爾濱工程大學老師于凡,把《孫子兵法》講成了相聲。
這種“泛娛樂”化我們應該怎麼看?如何對待?
一、什麼是“娛樂”與“泛娛樂”
首先,我想先明确兩個概念:
“娛樂”是指人民群衆閑暇時的一種打發時間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約上三五知己喝兩杯,回家聊聊天打打遊戲,看看綜藝。
“泛娛樂”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娛樂大衆為出發點的事物,改造成娛樂大衆。比如前面說的,新聞、文章、教育。新聞是給大家傳遞信息,而不是讨好觀衆的;文章是表達觀點,而不是嘩衆取巧的;教育是傳遞知識,而不應該是吸引注意的。
二、為什麼從“娛樂”走向了“泛娛樂”
事實上,這是近代全世界的風潮,而引領這個風潮的正是很多國人都向往的先進國家——“美國”。
1966年,美國記者彼德·馬丁與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頭樂”(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讓人像嬰兒含着奶頭一樣“樂不思蜀”;
1995年,美國召開全世界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正式提出并開始進行了奶頭樂戰略,大緻内容是“随着生産力和人口的不斷提升,隻需20%人生産物質,即可滿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邊緣化,他們不必也無法參與産品的生産和服務;因為這個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為了安慰社會中“被遺棄”的人,避免階層沖突,精英們準備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頭”— —讓令人沉迷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産品(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
進入21世紀之後,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開啟(機械臂,工廠機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娛樂化更加明顯,原本很多的非娛樂行業都開始娛樂化以“取悅”觀衆,有些詞很反應這種現象,如“吸睛”、“标題黨”等等。
可以說,由于21世紀生産力的繼續發展,導緻社會環境又發生了變化:社會并不需要那麼多人從事直接物質生産,更多的人隻能轉而從事娛樂生産(門檻相對較低),産出增多的同時,也必然需要引導大家需求增多,于是便“泛娛樂”了。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娛樂”?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泛娛樂将會是必然的結果。生産力發展之後,社會關系一定是要與其相适應的,所以過于恐懼或者說排斥“泛娛樂”化,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從結果上也改變不了什麼。例如:以前認為的玩遊戲不好,看動畫片不好等等,現在已經變成巨大的産業,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飯。
一個事物的産生,總是有它的曆史意義,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壞的。
因此,對于“泛娛樂”的變化,我們應該嘗試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後适應它。
我覺得大緻有以下3點:
① 從生産端,未來大部分面向大衆用戶的産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熱鬧的,娛樂的
② 從消費端,用更喜歡的是簡單,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從學習端,請記住,娛樂并不是适合用來學習以及認識事物。
面對“泛娛樂”的社會,我想隻要明白以上3點,從你當下出發,選擇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