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蘋果春季發布會推出了搭載M1芯片的iMac一體式台式機、搭載M1芯片的iPad Pro,與此前已經口碑爆棚的M1芯片MacBook Pro,以及A系列仿生芯片的iPhone,正式建立起了台式機、筆記本、平闆、手機全場景的ARM架構生态,這意味着一個全新時代的降臨。
随着桌面硬件的小型化,以及移動設備性能的增強和功能的拓展,人們逐漸産生了這樣一個想法:讓生産力向輕便化方向發展,從而覆蓋多維的應用場景。打造每個環節的優勢體驗并讓每個環節都連通起來,這就是現在所說的生态。
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系統并且龐大的工程,因為桌面設備和移動設備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前者更在意性能的釋放,無須顧及功耗和發熱,而後者需要在功耗和發熱允許的條件下實現最大的性能。這也正是X86和ARM架構最大的區别。
想要讓二者打通極其困難,這就好比前者是鐵路,後者是公路,打通生态就是把二者打通,讓運輸通暢起來。但問題是即便打通,火車也不能在公路上跑,汽車也不能在鐵路上跑,運行方式的差異決定了它們隻能通過“交通樞紐”來進行轉運,效率仍難以最大化。
這個問題卡了行業很多年,如今終于被蘋果解決了。
讓生産力輕便化的意義是什麼?
十幾年以前,我們想要用電子設備編輯一篇文章,隻能老老實實坐在“大腦袋”顯示器前。如果沒有熟練掌握五筆輸入法,隻能忍受着效率極低的拼音輸入方式。那時候我們可能想不到,這樣的工作我們如今在一部可以随身攜帶、重量不到半斤的手機上就可以用拼音快速輸入完成,甚至用語音也可以快速解決。
沒錯,這就是讓生産力輕便化的意義:解放勞動的空間束縛,讓工作效率最大化。
但問題在于,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亦或是平闆電腦,這些設備長時間都處在泾渭分明的狀态——
1、 桌面設備和手機設備沒有打通,二者數據互通隻能依靠數據線或者第三方軟件;
2、 雖然手機編輯文章的性能足夠了,但是較小的屏幕讓交互很難暢快施展,這個是設備尺寸決定的;
3、 其它高負荷工作,我們仍然必須帶一部性能更加充足,能夠解決專業需求,但功耗和發熱都更高的筆記本來進行工作,這就是二者的性能差異和軟件适配問題。
而蘋果的ARM架構全家桶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
1、系統都是原生适配的ARM架構硬件并且實現了互通,我們甚至可以在台式機上直接使用平闆、手機的應用。
2、台式機、筆記本、平闆、手機将應用場景全面補齊,感覺手機太小可以掏出平闆,需要移動辦公可以用筆記本代替台式機,任何場景都可以滿足操作需求。
3、台式機、筆記本、平闆都是M1芯片,iPhone的A系列仿生芯片在硬件上與之相近,性能充足,再加上系統平台的打通,也就不存在個别設備的專業軟件适配問題。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套蘋果的ARM套裝,從固定場景到移動場景,你可以選擇台式機、筆記本、平闆、手機的任何設備用以工作,它們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别,隻是調配了操作便捷性和設備便攜性的比例,而且設備之間是相互打通的,是不是感覺整個辦公體系都統一起來了?
行業對生态的建設都有怎樣的探索?
打通生産力生态的整個鍊路是個龐大的工程,因為僅僅是上文提到的設備,就涉及到了四項産品品類。每項産品品類的廠商大多隻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象消費者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産品,這就帶來了發展的局限性。
主流輕薄筆記本
舉個例子來說,生産筆記本的廠商,他們考慮到的辦公用筆記本大多隻是讓機身變得更加輕薄,并且在這樣的條件下性能盡量充足。但他們很難考慮到,辦公用的電腦是不是需要與手機打通才能讓辦公更加輕松便捷。而且即便考慮到了,市面上手機廠商一大堆,總不能适配了這個不适配那個,加之需要手機廠商配合,工作量陡然上升,這顯然無法實現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同樣,隻生産手機的廠商往往考慮到的也隻是如何将手機本身的體驗做到最好,輕度辦公從當前的主流觀念來說仍屬于電腦範疇。
所以,不同品類産品的廠商大多都在各自為戰,這正是導緻辦公生态難以形成閉環的原因之一。
桌面拓展方案
實際上,随着移動設備性能的增強和功能的拓展,主流的手機廠商已經注意到了全場景辦公生态建設的必要性。所以我們也看到了手機行業的各種探索,最典型的就是各類桌面拓展模式,通過連接更大的顯示器來展開專屬的辦公UI及功能适配。站在現在的高度來說,這種思路的确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外設搭配使用的必要性讓這種方案難以普及。
智能手機市場進入飽和狀态後,頭部品牌開始建立更加全面的品牌壁壘,産品品類開始向周邊輻射,比如手機廠商也開始造電腦、造平闆,而讓這些設備能夠真正成為壁壘的方式就是建立獨有的生态系統。華為的多屏協同就是典型的例子,用戶可以把華為手機畫面投放到華為自家的筆記本、平闆上,實現了交互和數據的互通。
國産品牌是否有趕超的可能?
為國産品牌的發展壯大喝彩是正常的事情,但同時我們也要認清現實:短期内國産品牌想要趕超蘋果ARM全家桶的可能性還比較小。
蘋果在系統生态的建設上有先天優勢,首先它有自己的系統,其次它有規模,M1芯片版的MacBook Pro推出後各種專業軟件的高速适配就是很好的證明。這并不是說第三方開發者都願意嘗試新平台,隻有足夠的用戶規模才能帶來利益。很多系統的消亡都是因為沒有規模陷入缺少适配的死循環中導緻的。當然這是題外話,這裡不多贅述。
而國産品牌的電腦用的是第三方的芯片、第三方的系統,這就導緻了國産品牌的電腦和手機必然存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斷層。想要造自己的芯片何其困難,想要打造有規模的系統又何其困難。
好在追趕蘋果并不意味着無路可走,我們可以将這個過程分為兩步——
1、 在斷層的狀況下盡量減少體驗上的差異
短時間内,以強力适配來彌補硬件和系統上的斷層,剛才提到的多屏協同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國産廠商從不缺少創意想法,也不缺少适配優化的能力。這就是國産廠商的優勢,以先行一步的理念去争奪同時期體驗的高地。
當然,國産電腦用的第三方芯片和系統在部分方面也是有優勢的,比如M1芯片仍未适配的死角和蘋果系統無法支持的專業軟件。國産廠商需要注重這些優勢的保持與優化。
2、 對中國研發和制造的發展充滿信心
之前行業發展講求的方式是鍊條的全球化,讓全球範圍内技術工藝成熟的品牌去生産對應的環節,從而規避全零部件都需要研發與制造的高昂成本。但事實證明,這樣的鍊條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内的科技研發和制造都在高速發展,芯片的制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相信未來國産品牌能夠通力合作,我們對國産品牌追趕世界水平抱有信心。
寫在最後
不得不說,蘋果台式機、筆記本、平闆、手機全場景ARM架構生态的合圍開創了全新的時代:率先完成了更加優質的生産力輕便化,讓生産力設備實現了全場景的應用覆蓋。在這方面,蘋果已經建立了大幅領先的優勢,短期内它将持續領跑辦公設備生态的發展方向。
當然國産品牌仍需奮發圖強,持續放大自身優勢。在蘋果已經實現生态合圍的當下,模仿蘋果的成長顯然并不理智,國産品牌需探索并且堅定适合自身發展的理念,切莫照貓畫虎人雲亦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