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理職談
字數丨7500字 閱讀10分鐘 加入收藏以後可能要經常閱讀。
分類丨職場方法論
時間過得很快,再有一個月,第一批90後已經不能說自己快“奔三”了,因為你馬上就是“真三”了。
不管你是職場精英,還是一般的上班族,隻要你在這個年齡段之内,如果你認真的将我寫的讀完,你将起碼少走五年的路,因為這是我用将近十年換來的感悟。
步入三十,職場生涯處于第一個五年上下的節點上,很多人都會拿孔子“三十而立”的說法來衡量自己。先不管“立不立”,但在周圍人和自己的眼裡,“油膩”是肯定的,“油膩”不僅是對一個人外貌的描述,更多的會延伸到個人的心态問題:你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焦慮感。這種焦慮不隻是常人說的經濟壓力,更多的是一種“家未穩,業未定”的迷茫。
有人說:“我工作六七年了,公司中層,家有一孩,老婆孩子熱炕頭還是時常能享受到的。”
然并卵,扪心自問:在夜深人靜或者觥籌交錯以後,你必定會有一種“怅然若失”的感覺,不僅是深夜帶給你的孤獨感,也不全是酒精麻醉以後的多愁善感,更多的是你發現自己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的以後的無力感,這就是中年職場人的痛處。
《傷城》裡,金城武問梁朝偉,酒到底有什麼好喝?梁朝偉答道:“酒的好喝,就在于它的難喝。”
我覺得這句話用到這裡很合适,中年人有幾個是容易的呢?崩潰無聲,負重前行而已。就像之前武漢高鐵站内一個加班了一個月的女士痛哭的一樣:隻能偷偷傷感,因為回家哭泣怕吓到自己年幼的孩子。但是當你想明白其中的邏輯以後,你會發現身處這個階段,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長。
近來,在頭條上經常會有人問:“三十歲了,感覺自己一事無成,該怎麼辦呢?”、“工作五六年了,感覺自己還是沒有一技之長,如何突破自己呢?”、“馬上面對職場中年危機,該如何處理呢”,等等,都是諸如此類的問題。
問題的背後,是一顆顆躁動不安的心,是一個個不甘于現狀的職場人。
公司剛招了一個市場經理,90年人,7年工作經驗,從業背景很優秀。
面試的時候,他對于各種業務邏輯非常熟悉,理論模型也是順手掂來,對新崗位的理解也很到位,公司開出月薪12K的标準。
小夥子入職以後工作也确實賣力,幾個項目做下來,成功的得到了公司的認可,也在公司站穩了腳步。
每次看到他,我就覺得現在的90後的确已經快成為職場骨幹成員了,工作能力一點不遜于那些十來年從業經驗的人,看來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
可是最近幾天我看到他悶悶不樂,工作很不在狀态。
仔細問了問,原來是今年剛剛買了一套房,最近家裡親人又忽生重病,花費很大,加上之前的車貸尚未還完,孩子也才剛剛一歲,現在手中存款的抗風險能力瞬間降到了最低值,不知道怎麼辦了。
我問他:“小李,你對目前的情況有什麼規劃沒有?”
他認真的想了想,足足過了5分鐘,告訴我:“哎,哥,别的沒什麼辦法,更好的工作也找不到,工作這麼久了,現在忽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沒什麼能力,隻能保佑現在的工作不丢了。上有老,下有小,這就是職場中年危機啊!”
我搖了搖頭:“兄弟,整體雖說你現在的工作看起來還不錯,能力也可以,但是到了30歲,如果不去多想幾步,不認真的做好職業規劃,再過個幾年,你還是這個情況。”
他眼中有些迷茫:“哥,我沒有系統學習過職業規劃,給自己做職業規劃難嗎,要不要找專業人員咨詢呢?”
看着這似曾相識的語氣,我說:“職業規劃其實并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事情,想明白以後,很多邏輯其實你都懂,隻是你能不能系統化的将這些邏輯串聯起來罷了,找個時間,我給你仔細講講。”
從小李的案例中,我看到了很多職場人在30歲這個門檻上迷茫的身影,有時候看起來混得挺好,其實職業規劃的邏輯并沒有完全的理解,也沒有系統的進行規劃,同時這也是越來越多想要實現“三十而立”職場人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在這個困惑下,一般會有幾種類型的職場人:
第一種:有一定的學曆,這幾年的職場打拼小有成就,實現了“成家立業”的雛形,但是存款有限,個人抗風險的能力還很不足;
第二種:雖然有一定的學曆,但這幾年工作沒有找到感覺,30歲了還沒有定型,月收入也在5000元上下浮動,換了很多工作,始終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目标;
第三種:學曆不足,這幾年也沒有一份很穩定的工作,大多數時間從事的是重複性的體力勞動,沒有真正的一技之長。
而這三種人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系統化的做一份在工作五年這個節點上的職業規劃。
隻有這樣,年齡段在28-35歲之間的職場人,你接下來的職業“打法”才能做到步步為營。
我們首先分析處于這個年齡段的職場人有什麼樣的特點:1、工作五年左右,有一定的積累,但還成不了行業專家
30歲左右,職場生涯處于5年-10年之間。
如果這幾年專心呆在某個領域耕耘的話,将會有一定的積累,基本的職業價值觀和職場習慣已經形成,但仍然算不上行業專家,未來的提升空間和可塑性比較強。
2、精力和體力比較充足,能承擔一定的責任和壓力
這個年紀最大的優勢就是正處于“大好年華”之際,此時的精力和體力也正是鼎盛時期,是能夠重點發力的職場階段。
3、職場的競争壓力非常大,所處的位置比較尴尬
90後要和95後去競争,也要和80後去競争,同時還得和處于自己同一階層的人去競争,這個位置上競争很殘酷,想要有所成就,壓力也會接踵而至。
4、不甘于現狀,想要突破自己,但沒有非常明确的方法指導
“三十而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這個年齡的很多人都是不甘于現狀的:想要突破自己,但鑒于經驗積累有限,沒有合适系統化的方法論做指導。
5、即将或者已經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來自生活的壓力增大
這個歲數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态了,身後有家庭的責任和壓力,生活殘酷的現實感撲面而來,并且将會逐步加深。
6、個人抗風險能力很弱,害怕失業,收入來源比較單一
很多處于這個階段的職場人抗風險能力是非常差的,雖然可以保證生活的平穩,但是一旦出現某些意外情況,頓時會變得措手不及;收入來源也僅是本職工作的薪酬,比較單一,并且失業以後容易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如果你拿以上幾點和自己逐一對照,是不是覺得就是現實的寫照呢?
那麼到底如何來做好一個系統的職業規劃呢?你看完我接下來寫的内容,将會有教科書般的感悟。
從這個現實情況出發,針對30歲的職場人,我們從哪幾個方面來做好職業規劃呢?
我會從系統性職業規劃中職業階段如何明确、職業方向如何确定、如何做職場增量、如何提升職業發展寬度、如何降低個人風險幾個重要的邏輯點來進行分析。為了能夠讓所有人理解,我也會深入淺出的整體拆解,道理簡單易懂,看明白後,你的職場認知将會有質的提升。
1、首先想明白自己這個職業階段需要幹什麼?職業發展的關注點在哪裡?
這個年齡段的職業發展應該怎麼從整體方向上做定位呢?
我們先來看美國知名的職業管理學家薩柏(Donald E. 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薩柏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是一種縱向職業指導理論,重在對個人的職業傾向和職業選擇過程本身進行研究。薩柏以美國白人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把人的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主要階段:成長階段(0-14歲)、探索階段(15-24歲)、确立階段(25-44歲)、維持階段(45-64歲)和衰退階段(65歲以上)。
薩柏(Donald E. 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根據此理論模型,30歲左右的職場人正在處于“确立階段”,(25-44歲之間)。
而“确立階段”又可以細分為三個小階段:
職業生涯确立階段的主要任務:獲取一個合适的工作領域,并謀求發展。這一階段是大多數人職業生涯周期中的核心部分。
a、嘗試期(25-30歲):個人在所選的職業中安頓下來。重點是尋求職業及生活上的穩定。
b、穩定期(31-44歲):緻力于實現職業目标,是個富有創造性的時期。職業中期危機階段可能會發現自己偏離職業目标或發現了新的目标,此時需重新評價自己的需求,處于轉折期。
而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
30歲左右的職場人,接下來的職場關注點是:
評估自己的需求,确定合适的領域,并逐步穩定下來開始,緻力于目标達成。
這就是系統化職業規劃的第一步:先明确自己本階段需要做什麼,确定整體的職業方向。
如果你理解了這個邏輯,那麼任何時候做職業規劃都是一件并不是很難的事情。
2、如何明确自己需要做什麼,整體的職業方向在哪裡那麼第二步,如何明确自己需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如何确定整體的職業方向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麼幾年我經常換工作,也沒有什麼積累,并不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如何确定自己整體的職業方向呢?
也有人會說:我雖然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每天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不知道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哪裡。
這兩個想法很常見,但是沒關系,看我接下來的分析:
這裡我們需要認真理解兩個概念:“最長從業時間中的成就感事件”和“深挖一口井”
A、最長從業時間中的成就感時間:
指的是在你之前的從業經曆中,不管你換了多少份工作,想一想哪一份工作幹的時間最長,在這份工作中有什麼成就感事件,把這件事拿出來分析,你就能夠找到自己的職業擅長點。
因為一個人對工作的理解深度跟你在這份工作中的從業時間是有很大關系的。幹的比較久的工作,說明你對其适應性比較強,積累也相對會多一點。
而這段工作經曆中,那些很有成就感的事件,就是你相對擅長的具體工作點。
想明白這個邏輯了嗎?即使你之前的工作沒有做出非常大的成績,但你一樣能夠從這個邏輯中找到擅長之處,這就是職業規劃者“定專長”的邏輯,是不是很通俗易懂呢?
我舉個例子:
假如你之前從事銷售崗位比較久,但你的銷售業績做得并不怎麼樣?那麼你就要尋找做銷售這段時間内你最有成就感的事件是什麼。
可能你某次幫客戶做的一場促銷活動比較成功,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這就是成就感事件,說明你對“活動策劃”這個工作還是有“個人見解”的,這就是你以後發力的地方。
諸如此類的事件,請你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認真的去回憶一下,這一點很重要。
B、深挖一口井:
這是一個比喻意:你想挖一口井,挖了一段不見水,你就換個地方,然後還是不見水,你又換了一個地方。最後都沒有挖出來水,你覺得這是一片鹽堿地。其實,不如你老老實實的深挖一口井,可能你把挖其他井的精力投入到第一口井上邊,早就出水了。
告訴我們的道理是:30歲了,你一定要理解深耕一個行業的重要性。
這就是職業規劃邏輯中定方向的重要性,是不是也很通俗易懂呢?
這個年齡段開展做職業規劃的人,一定要深入思考:你以後準備從事哪種行業了?這涉及職場發展的深度問題。
“行業”和“崗位”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可能你之前換了很多工作,有可能是行業變了,也有可能隻是崗位變了,不管怎麼說,未來一定要做到:可以換崗位,最好不要換行業。
行業:是指從事國民經濟中同性質的生産或其他經濟社會的經營單位或者個體的組織結構體系的詳細劃分,如林業,汽車業,銀行業等;每個行業中會有很多崗位,後者包含于前者中。
但是,從這個邏輯出發,并不是不讓你換行,換行也是有訣竅的:
想換行一定去更換那些和之前工作相關和相近的行業,你之前的行業積累對下一份工作一定是能夠有正相關作用才可以的,這樣你的職業生涯才能“順承”,而不是“斷層式”發展。
我舉個例子:
假如你之前從事醫療器械銷售,有很多醫院客戶資源,但你覺得醫療器械銷售以後的發展前途不行,想換行。那麼,你一定要在“醫療圈内換”,比如你可以去選擇互聯網醫療,跟互聯網挂鈎,也跟之前的醫療挂鈎,這樣你之前的客戶才能夠無縫對接。
這就是職業規劃中“相關性行業更換”的邏輯,是不是通俗易懂呢?
3、确立階段,明确方向,接下來如何讓自己的規劃走的更紮實
在整體的職業規劃中,前兩步是明确自己的職業發展階段,确定職業發展方向,接下來主要是如何将自己的規劃走的更紮實。
主要從如下幾點做起:
A、給自己的知識架構做增量
進入30歲這個職場節點後,未來的職業發展和業務邏輯一定不能去做“點”,而是要去做“面”。
如果還是像之前那樣做點的話,你隻能做一個螺絲釘;
如果你有傾向性的去做面的話,你是可以去做發動機的。
如何理解這個邏輯呢?
30歲已經基本确立了基本的職業習慣和思維模式,未來肯定是要向職業經理人的層面發展,而成為職業經理人一個非常重要的标準就是:你要有系統化的思維邏輯。
說的更直白點,你想做管理層,不僅僅要業績好,你還需要懂“全局”。
我舉個例子:
假如你是做銷售管理崗位的,可能你在30歲之前隻是去做銷售團隊管理、業績跟蹤、客戶管理這幾款,但以後想要走的更紮實,更遠,你一定要去理解“全面的銷售管理”。
全面的銷售管理指的是:指通過銷售報價、銷售訂單、銷售發貨、退貨、銷售發票處理、客戶管理、價格管理等功能,對銷售全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跟蹤。可以幫助企業的銷售人員完成客戶檔案管理、銷售報價管理、銷售訂單管理、客戶訂金管理、客戶信用檢查、提貨單及銷售提貨處理、銷售發票及客戶退貨、貨款拒付處理等一系列銷售管理事務;可以通過内部的信息共享,使企業的領導和相關部門及時掌握銷售訂單内容,準确地做出生産計劃及其他計劃安排,可以及時了解銷售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準确情況和數據信息。同時,通過減少訂單準備時間,降低出錯率及迅速解答客戶查詢來提供企業的服務水平
可能你說自己的崗位職責接觸不到這個寬度,但是你在過程中一定要主動去了解每個環節的内容,這才是為自己知識結構做增量的地方。
這裡就是職業規劃中,如何在目标行業内做大做強的基礎邏輯,是不是通俗易懂呢?
B、增大自己知識架構的存量
如何做個人知識結構的存量呢?
關鍵點隻有幾個:看、學、思、轉。
看,就是找那些同行業、同公司比你更優秀的人看齊,學他們的工作方法、學他們的專業思路,隻有先接觸,才能去消化。
有不少職場人總會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沒有别人那樣的機遇,而實際上是你不願意去放低姿态跟着别人的步伐而已,這是很多30歲職場人容易犯錯的地方。
學,就是持續的學習,可能你一個經驗用了十年,但是遠遠比不上人家十年内總結好幾個經驗。提升自己知識架構存量的重要一點就是持續學習。
你要去學兩種内容:一種是宏觀經濟類的,對個人後期的投資理财有幫助;另一種就是專業知識類,對自己職業發展深度有幫助的,這是肺腑之言。
思,就是将你目光所及之處的知識點真正的理解;轉,就是為己所用,不僅從理論層面知道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夠将其變成生産力。
這就是職業規劃中如何在目标行業内增大自己知識存量的邏輯,是不是一樣簡單易懂呢?
4、如何增大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寬度?對于30歲這個職場階段來說,未來一個十分關鍵的點就是:你要去擴展自己職業發展的寬度,這一點甚至比你增強自己專業能力還重要,這是一個過來人的真心話。
職業發展寬度,從通俗易懂的角度來說,未來你要去“經營自己的人脈”。
人脈即人際關系、人際網絡、體現人的人緣、社會關系,通過各種渠道所達到的領域。可以簡答理解為:“經由人際關系而形成的人際脈絡”。
有人可能會說:“我從事的工作很基礎,也不認識幾個人,周圍也沒有幾個成功人士,哪來的人脈呢?”
其實你把這個事情想複雜了,人脈其實也就是:“當期你們熟悉,可能交情不深,但在未來某個時機下,大家能夠一起實現共同利益的關系。”
對于30歲職場人來說,積累人脈的關鍵點,不僅是一度人脈,一定要拓展到二度人脈,三度人脈等,總有你可以用到的時候。
不管你現在認識多少人,但你一定要去梳理你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客戶、合作夥伴等等,任何你曾有過“眼緣”的人,将他們大緻的工作行業做簡單記錄,這個習慣将會影響你的一生,甚至會給你後期的發展帶來爆發式增長。
這就是職業規劃中拓展自己發展寬度的思維邏輯,是不是一樣的通俗易懂呢?
5、如何增強自己職業發展道路上的抗風險能力?
為什麼有些30歲左右的職場人看起來不錯,但生活一旦有變故,瞬間就跌落谷底了呢?
因為你的抗風險能力很差,因為你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邊了,這是我用十年的痛苦得到的感悟。
之前我很擔心自己會失業,因為身後有很重的責任,但我想明白這個邏輯以後,現在再也不擔心失業的問題了,因為我的變現渠道不僅是本職工作收入這一項。
這裡我要說的就是:你需要培養起來自己的第二職業。一方面應對職場風險;另一方面将會充分增強你的職場競争力。
我曾經和一位職場大佬探讨過這個問題,得到的結論是:一個職場人如果想要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那你自身必須要有至少兩條能夠和本職工作相媲美的第二職業。
英國管理哲學之父Charles Handy曾提出過“第二曲線”的理論模型:必須在第一個曲線峰值到達之前就開始,隻有這樣才有足夠的資源來彌補初期的投入。
也就是說:人的職業發展是有生命周期的,無遠慮必有近憂愁;你必須在本職工作這個“第一曲線”快要到達成熟期的時候就開始培養第二職業,也就是有“第二曲線”。這樣的話,才能夠持續性的去現實自己的職場價值。
如何陪自己的第二職業:
關鍵點在于:從自己可變現的興趣愛好以及工作相關度出發,挖掘和第一職業有相關或者相近的職業。
舉個例子:
很多做銷售的人員都會自己開個淘寶店;很多記者、宣傳工作者都會去寫自己的自媒體,這都是跟自己平時工作相關的第二職業,并且能夠逐步做大,甚至超越第一職業。
這就是職業規劃中如何增大自己抗風險能力的思維邏輯,是不是也一樣的通俗易懂呢?
這個版塊小結:有很多人說職業規劃是比較高深的邏輯,需要專業人員給你指導。作為一個職業規劃師,我從以上的建議來告訴你:職業規劃所有理論都是來源于現實職場邏輯,拆解以後是很容易理解的,關鍵是你能不能系統化的把這些點連在一起而已。經過我的分解,你是不是對于職業階段如何明确、職業方向如何确定、如何做職場增量、如何提升職業發展寬度、如何降低個人風險,這些看起來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了然于胸呢?這就是我想通過此文交給你的幹貨。
以上就是我和公司小李深度聊的内容邏輯,讓一個很優秀但是有明确的方向的90後職場人豁然開朗。
作為一個職場領域的創作者,我的創作向來堅持兩點邏輯:
第一、場景分析必須要做到面面俱到,讓讀者能夠通過一篇文章了解所有關于30歲左右職場人如何做職業規劃的整體邏輯,不僅去解決一個人的難點,必須要解決多數人的困惑,這才是授之以漁的做法。
第二、理論分析必須能夠深入淺出,能夠來源于實際,并且能夠指導實際行為,這樣的内容才叫做幹貨,才能夠讓更多的人去收藏,細細品讀。
想說的很多,鑒于篇幅有限,隻能用将近8000字來從整體方法論上做出指導,希望我的這篇長文能夠真正給處于迷茫期的中年職場人帶來共鳴,找到未來的行為指導!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