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鹽澤瀉與澤瀉的區别

鹽澤瀉與澤瀉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04:25:16

鹽澤瀉與澤瀉的區别(芝味本草第8期)1

澤瀉之名

從前一天,一個遊醫路過沼澤區,見當地居民多患水濕之症,當地醫生用茯苓、白術治療,見效慢,易反複。遊醫經過調查,發現當地一種水生植物善于利水滲濕,于是用它和茯苓、白術等配伍煎藥治病,療效頗佳。百姓稱頌,求其植物之名,對曰:“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可名澤瀉。”

範仲淹“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原因

開北宋改革先河——慶曆新政的仁宗朝參知政事範仲淹,自小立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志向。他說過做良醫的好處:“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别的了。”

其實範仲淹有這種想法,也跟他年少時的一段養病經曆有關。

範仲淹從小家境貧寒,因為學習勞累,又加上營養不好,得了一種病,這種病表現為全身水腫,尿中泡沫多。因為請不起醫生,村裡人都為他想盡辦法。其中一位老人經驗豐富,就用澤瀉煎湯,叫他每天早晚服用,而且服用前要喝半碗米粥。範仲淹照此方法服用三日,全身水腫開始消退,尿裡泡沫開始減少,身體逐漸恢複了活力。後來範仲淹在鄉親們推薦下進入南都學舍攻讀科舉,心懷感激,暗暗立下“不為良相變為良醫”的心願。

澤瀉與茯苓的功效區别

鹽澤瀉與澤瀉的區别(芝味本草第8期)2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甯心安神的功效,利水而不傷正氣, 側重于補益心脾、健脾補中,甯心安神。不管是濕熱還是寒濕,茯苓均可用。

而澤瀉則不同,利尿力強,藥效快,卻沒有茯苓的補益之功,但清熱力強,又能洩肝腎之火。澤瀉因其性寒則偏治濕熱。

六味地黃丸中澤瀉與茯苓的作用

雖然澤瀉與茯苓藥效不盡相同,但若患者偏于濕熱者,可由茯苓與澤瀉等配伍,既能利水消腫,又能清熱補益。六味地黃丸就是典型的例子。

六味地黃丸中熟地黃滋腎填精、山茱萸補益肝腎、山藥補脾益腎,三陰并補以補腎中真水,但腎為水火之髒,腎陰虛狀态下,腎陽亢盛,龍雷之火妄動,因此用牡丹皮清洩相火,安龍于水宮,再通過澤瀉、茯苓利水滲濕的疏導作用,以瀉腎濁,通利三焦。這裡所指“腎濁” ,即指陰虛陽亢下,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膀胱,或者腎火上亢而緻下焦溫煦失常,從而影響腎主液的功能,導緻膀胱氣化功能失職,下焦水液代謝失常,邪水貯留,下焦濕熱。唐宗海在《血證論》中說“有形之水質不去,無形之水陰亦不生也。”很好地解釋了六味地黃丸作為補陰之品為什麼要用到利水滲濕洩熱之藥。

同時,從調暢氣機的角度來看,所謂“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氣機上浮。故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山萸肉、山藥,味厚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澤瀉防地黃之滋膩;茯苓助山藥之健運,這種使補而不滞的配合運用,目的都是調暢脾胃氣機。

中醫認為鹹入腎,因此常常用鹽來炮制澤瀉,稱鹽澤瀉,來加強澤瀉入腎的力量以治療腎及膀胱的相關病症。

澤瀉(植物藥)

鹽澤瀉與澤瀉的區别(芝味本草第8期)3

【藥用來源】

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幹燥塊莖。主産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麸炒或鹽水炒用。

【方劑應用】

六味地黃丸、補腎固齒丸等。

【性味歸經】

甘,寒。歸腎、膀胱經。

【功 效】

利水滲濕,洩熱。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性寒,歸腎與膀胱經,既善滲利水濕,又能清洩腎與膀胱之熱,故善治下焦濕熱及水腫兼熱之證。

【主要應用】

用于水濕内停之水腫,小便不利,洩瀉。其水利作用較茯苓強,常與茯苓、豬苓等同用。

用于下焦濕熱之淋證,遺精。治濕熱淋證,常與木通、車前子等同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