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屏幕被騙16萬?“沒想到騙子會用平時常用的工作App詐騙”據媒體報道,近期,不少人遭遇了“共享屏幕”類詐騙在這類詐騙案件中,騙子一般先是假冒警察、法官或者銀行員工等身份,騙取受害人信任,要求受害人下載某些常見或特定的會議類App,以協助為名,騙受害人打開共享屏幕,伺機盜取受害人的銀行卡賬号密碼等财産信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共享屏幕被騙16萬?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沒想到騙子會用平時常用的工作App詐騙。”據媒體報道,近期,不少人遭遇了“共享屏幕”類詐騙。在這類詐騙案件中,騙子一般先是假冒警察、法官或者銀行員工等身份,騙取受害人信任,要求受害人下載某些常見或特定的會議類App,以協助為名,騙受害人打開共享屏幕,伺機盜取受害人的銀行卡賬号密碼等财産信息。
在公安和媒體聯動之下,鋪天蓋地的反詐宣傳讓人們反詐意識逐漸提高,會主動拒絕各類不常見的App,拒絕各類帶有明顯風險的操作,這使騙子的路越走越窄。但是,當人們接到騙子的電話,将信将疑之際,騙子要求人們下載平時常用的軟件,就會讓人們放松警惕,覺得“常用的軟件應該沒什麼問題”。一些受害者不知道在共享屏幕時,騙子可以完全看到他們的各種操作和輸入信息。
騙子的行為可恨可恥,在客觀上表明:不僅公民的反詐意識需要繼續提高和強化,多途徑保護個人隐私也迫在眉睫。利用“共享屏幕”進行詐騙之所以能夠得手,其實是利用了手機軟件的安全“漏洞”,将全部信息都顯示了出來,讓騙子能夠利用一塊小小的屏幕獲取到受害者的關鍵信息。
因此,各類會議軟件和财務App應當盡快修複這些隐患。會議軟件需要增設安全提示,在用戶打開共享屏幕的時候,用高亮方式警示使用“共享屏幕”的情況下,用戶可能會遇到哪些财産風險,喚起用戶的防範意識。同時,在隐私政策許可的情況下,一旦檢測到用戶打開财務軟件或進行财務操作,要主動屏蔽相關信息。
财務類的App也要采取相關防護措施:一方面,檢測到共享屏幕等信息分享類軟件運行時,應當提示用戶立刻切斷;另一方面,也應該加強安全鍵盤等應用的建設,對關鍵輸入信息進行遮蔽,防止其他軟件的“窺視”。僅在技術上修補安全漏洞是不夠的,還要利用技術手段建立漏鬥式的防報網絡,當各類App檢測到用戶打開了共享屏幕,同時又存在給陌生人轉賬等行為時,應逐步提升警示,達到一定程度時,則盡快通知警方。
當然,防範電信詐騙,歸根結底是要提升公民的反詐意識,既要見招拆招,也要防患未然。所謂見招拆招,是不斷地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對各類新型詐騙手法及時跟進,早日通報,并聯合媒體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宣傳。
所謂防患未然,就是要對公民進行反詐訓練,在人們遇到疑似詐騙情況時立刻想到要怎麼做。不可否認的是,詐騙本質上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人們總有疏忽大意、思維盲區或一時不察的時候,騙子們編制各類劇本和話術,就是要擴大人們的認識錯誤,不給人們思維上“喘息”的時間。
萬變不離其宗,騙子花樣再多,核心都是要騙取受害者的信任,因此,配合着宣傳提升人們的反詐意識,同時訓練人們遇到幾個關鍵動作時的應激反應,效果可能會更好。
來源:快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