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圍棋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

圍棋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1:24:39

作為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一的圍棋,已有數千年之久。但是公認圍棋起源于中國,但至于起源于何時,則衆說紛纭。

圍棋已經有數千年曆史,一般都公認圍棋起源于中國,但到底起源于何時則仍無定論。人們認為,圍棋起源于堯舜時代,由先秦史官編寫的《世本‧作篇》有這樣的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圍棋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千古史話論圍棋)1

清‧任頤所繪《弈棋圖》,呈現時人野外奕棋的雅緻。

這是有關圍棋起源的最早記載。此外晉人張華也說圍棋是堯發明的,用來教其子丹朱;又說是舜造的,用來教兒子商均。他在《博物志》中寫道: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其法非智不能也。”此外,《潛确類書》說:

“夏人烏曹氏(禹的臣子)作圍棋。”而《路史‧後記》則稱: “帝堯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骜佷、倡克,兄弟為阋嚣訟,嫚遊而朋淫,帝悲之,為制弈棋,以閑其情。”以此觀之,則圍棋在堯舜時期就存在了。

也有人認為,圍棋起源于殷末周初。山西社會科學院學者楊曉國根據陵川縣志記載:箕子山(棋子山)滿山黑白分明的石子,而多次到陵川實地考察,從 “棋石”、 “箕子”入手,運用考古學、地理學、文字學、易學和曆史學知識,寫成〈論陵川棋子山與圍棋起源〉一文,論證了圍棋應起源于殷末周初。圍棋的起源反映出商周時期哲人通過 “其蔔”活動所獲得的天象觀和原始自然觀。箕子是殷末周初著名的蔔筮學家及 “其蔔”宗師,當時他所從事的相關活動,為《周易》和圍棋的起源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包括陵川縣棋子山在内的淇水源頭地區,就是商末貴族箕子胥餘的封地 “異方”之所在。

圍棋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千古史話論圍棋)2

漢畫像磚中一幅有關當時對弈情形的拓片。

圍棋應該是在殷末周初起源于太行山南端與淇水之源的陵川縣棋子山一帶。棋子山位于陵川縣城東十公裡處,距商都城殷墟和别都朝歌都僅僅10公裡。

目前已發現的圍棋遺址上有兩個岩洞,一洞中有清代康熙年間镌刻的一塊石碑,碑文記述了圍棋雅事;另一洞頂壁上保留着古時圍棋棋盤圖案,相傳為箕子隐居蔔筮研棋所在。考古人員還在棋子山發現了許多天然石棋子,顔色不僅與西漢班固《弈指》中所述圍棋顔色相同,而且外觀也與《圍棋辭典》中 “棋石”形狀的描述一樣。

《左傳‧襄王二十五年疏》說: “棋者所執之子,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圍棋的名稱是這樣來的。圍棋自古稱作 “弈”,《論語》、《孟子》和《左傳》等典籍都有相關的記載。《論語‧陽貨》: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孟子‧離婁》:”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從有關數據可以說明,圍棋棋盤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最早談及圍棋棋局形制的是《文選‧博弈論》李善注引邯鄲淳《藝經》: “ 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 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裡首一 “道”字指線,後一 “道”字指點。清人梁章巨《浪迹三談》載:

胡應麟《筆叢》雲: “今圍棋十九道,縱橫三百六十一路,子亦如之。宋世同此。然漢制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不可不知也。” 按韋曜〈博弈論〉雲: “枯棋三百。” 李善注引邯鄲淳《藝經》雲: “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 沈存中《筆談》雲: “弈棋古用十七道,與後世法不同,今世棋局各十九道,未詳何人所加。” 錢竹汀先生雲:“常見宋李逸民《忘憂清樂集》棋譜,首載孫策賜呂範、晉武帝賜王武子兩局,皆十九道,疑是後人假托。” 《藝文類聚》卷七十四,載晉蔡洪〈圍棋賦〉雲: “算塗授卒,三百惟群。” 是晉時猶未加也。又按柳子厚〈柳州山水記〉:有仙弈山,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雲雲。是即胡應麟唐局十八道之說所由來,或棋局稍有不同,不可為典據也。

一般認為漢魏時期已流行今日的十九道棋局,這種棋局沿襲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曆史。從原始圍棋到十三道圍棋,不可能一蹴而及,從十三道發展到十五道、十七道、十九道也需要一定時間的演進,因此說圍棋起源甚早,絕不是沒有根據的。

圍棋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千古史話論圍棋)3

文人墨客愛下棋,不少仕女也好此道,圖為唐代《弈棋仕女圖》。

“棋待诏”的産生古代有專門陪皇帝下棋的人,稱為 “棋待诏”,遠在西漢就有以擅其棋藝而為待诏的。《漢書‧吾丘壽王傳》: “吾丘壽王,字子贛,趙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古代棋類遊戲),召待诏。”三國時,曹操手下的孔珪、蔡穎等都是以善弈伺弄的官員,但充任待诏一職則始于唐代。唐代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德宗時的王叔文、敬宗時的王倚、宣宗時的顧師言和僖宗時的滑能等。甚至還有客卿在内,如新羅的樸球,《全唐詩》中就有張喬〈送棋待诏樸球歸新羅〉的詩。

《舊唐書‧職官志》載有待诏的任所和專業: “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宮,其院在右銀台門内,在興慶宮,院在金明門内。若在西門,院在顯福門;若在東都,華清宮,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蔔祝、術藝、書、弈,各别院以 示回 之,日晚而退。”所有翰林待诏,按照專業,各住一院,領取薪俸,早早就去等候召喚,傍晚才退出。

翰林棋待诏在唐順宗時曾經一度廢除,《舊唐書‧順宗紀》載:貞元二十二年二月,以翰林待诏王叔文為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的前幾天, “罷翰林醫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王叔文原是專陪太子下棋的,當太子登皇帝位後,王叔文掌朝政,嫌自己出身低賤,因此把翰林棋待诏學一概罷免,但後來又恢複了。敬宗、宣宗、懿宗和僖宗等朝,都沒有棋待诏。

圍棋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千古史話論圍棋)4

到了宋代,翰林待诏制度不變,圍棋在北宋時号稱 “大棋”,明、清亦然,這是相對于象棋而言,表示一尊一卑。東晉南朝時,出現了衡量棋手水平高低的等級标準,稱為 “棋品”。東晉人範汪曾撰有《棋九品序錄》一書,棋品類似今日的 “段位”,亦分為九級,但次序相反,以第一品為上。所以當代具有一定水平的棋手都有品級,《宋書‧華玄保傳》說: “玄保入為黃門待郎,善弈棋,棋品第三……。”《表異錄》雲: “宋明帝好圍棋,而詣甚拙。與第一品王抗圍棋,依品賭戲,抗饒借帝,曰:『皇帝飛棋,臣抗不能。』帝終不覺也。”棋手的品級是通過比賽确定的,南齊永明年間,齊武帝曾令王抗品級。

梁武帝蕭衍叫近臣柳恽品定棋譜,登格者共有278人,以優劣評定棋品。北魏的邯鄲淳在其《藝經》中把棋手的等級分為九級,這些等級稱為 “品”: “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日小巧、七曰鬥力、八日若愚、九日守拙。”這樣通過比賽确定棋品後,還要登記造冊,記錄在案。南齊永明年間定品後,留下《永明棋品》一書。

棋品是我國最早的圍棋段位,而定品比賽則是我國最早的段位賽,現今日本的圍棋院,也是把棋手分為九級,不過其名稱叫做 “九段”,由最初的一段開始,至最高的九段算頂峰。

圍棋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千古史話論圍棋)5

五代‧周文矩繪《重屏會棋圖卷》。

敦煌寫本《棋經》的發現

圍棋很早就從中原流傳到邊遠地區以至外國,據高麗古籍記載,在我國北魏孝文帝延慶年間,圍棋已經在那裡流行。唐玄宗時,新羅國新君承康登基,遣使慶賀,專門選了圍棋高手楊季膺擔任副使,與新羅圍棋高手對弈。圍棋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日本,《北史‧倭傳》有 “倭國……好棋博”的記載。

唐代時,日本已經有許多圍棋高手,《杜陽雜記》記載,唐宣宗時,日本王子來朝,他擅長圍棋,要與中國棋手比賽,宣宗指定待诏顧師言與他對弈,雙方下了33着棋,不分勝負。顧師言怕有辱君命,使了一個叫做“鎮神頭”的絕招把王子打敗了。王子問對手是中國第幾流棋手,官員回答是第三流的,王子要求見第一流好手,官員回說: “我朝規矩是赢了第三流,才能見第二流,打敗了第二流才能戰第一流。”日本王子長歎一聲說: “小國之一,不如大國之三,信矣!”

圍棋經由西藏傳到了印度、尼泊爾、錫金等國,在十九世紀又經由日本傳入歐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很快,現在圍棋已經作為一種世界的文娛體育活動受到廣泛歡迎。

古代棋手一邊對弈一邊著述,為後人留下不少棋書,《棋經十三篇》是宋人張拟所撰,所談棋的理論甚詳,至今仍然适用。還有清人範西屏和施定庵所著的《桃花泉》和《弈理指歸》,仍被現今棋手借鑒。

圍棋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千古史話論圍棋)6

慈禧太後下棋像。

此外還有《弈旨》、《藝經》、《棋訣》、《 勢》 和《圖》等。二十世紀30年代,中國學者在英國收藏的敦煌文獻中,發現了一卷《棋經》寫本。該書卷首已殘缺,僅存正文158行。經學者研究确定,敦煌本《棋經》為北周時期的著作。由于敦煌寫本《棋經》的發現,使得《棋經十三篇》的若幹法則和理論有了淵源,而且還提供了《棋經十三篇》中所沒有的原理、原則和戰略戰術。從敦煌寫本《棋經》中,不僅可以看到中國若幹久已失傳的古代弈棋制度和棋法,而且發現了更早的圍棋圖譜的記載。這正是由于敦煌本《棋經》的發現,中國曆史上另一部更具經典性的弈棋著作,梁武帝的《棋枰要略》才被發現。因此,敦煌寫本《棋經》堪稱是當今存世最古老的一部棋經。

圍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為世人所注目、所公認、所歎服。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學習下圍棋,并繼承和發揚圍棋中所帶給我們的哲理,思考方式以及文化精神……讓中國的圍棋之風刮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世界都聽到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的聲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