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
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裡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甯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這是一首詩,也象一幅畫.全詩僅以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個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個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詩一上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漫無邊際的霭暮籠罩着遠處的千嶂萬壑,曠野茅屋在凜冽寒氣的侵淩下顯得是那麼孤零安谧.起聯不寫行人的兼程尋宿,而先寫他已找到安頓處後從遠處看到的山村景象,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鋪直叙,又給下聯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種蕭瑟的氣氛.
下二句,由遠景逐漸移入近處,寫白屋有人歸來,引起了柴門外的犬吠聲,這聲音來得多麼突然,又是多麼可喜可親!如果說,上聯已構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風景畫,那麼下聯便是在這幅畫的顯眼處,納入了聲響和人物,添上寒風和飛雪,經這樣的渲染、照應,就把遙見的"蒼山"、"白屋",近聞的"犬吠"和眼下的"風雪"交織成章了.
劉長卿這首詩的意境是從"夜"這個中心詞生發開去的."夜"是全詩的脈絡,"天寒"和"風雪"加深了"夜"的寒意.這夜,是眼前客觀現實的寒夜,也是詩人内心對時勢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夜.劉長卿是一個"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送王員外歸朝》)的入世者,但現實生活卻使他淪為一個寄迹楚湘的谪臣.他痛恨上司誣加的罪名,也深知代宗的聖意難違.在詩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場的現狀就如同這"風雪夜"一般,他既不願随波逐流、攀龍附鳳,又無力撥亂反正,自然隻好怆然喟歎.由于在人生道路上長期奔波,當詩人這一次于風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内心的複雜思緒:悲涼、辛酸之感中夾雜着某種慶幸和溫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見的.
這首詩的遣詞造句頗見功力.用"蒼山"對"白屋",山是蒼色,屋是白色,二者遙相映照,便構成一個銀白蒼茫的世界.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禦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
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禦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随州刺史,世稱劉随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