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開今日頭條,看到頭條君邀自己參加回答問題。“為什麼五六歲的小孩兒還得叫五六十歲的大人“哥”呢?就這個話題也引起了我對社會上的一些人,說他們是“不三不四,四六不懂”的人。那麼“不三不四和四六不懂”又如何解釋呢?怎麼就對這些人如此稱謂呢?
不三不四,漢語成語,拼音:bù sān bù sì,在施耐庵的《水浒傳》中,意思不像樣、不正派。[1]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2]。在易經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說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務正業之意。
“四六不懂”是形容人弱智的話。現代人對那些不讀書、不講道理、言行粗魯的人,常用“四六不懂”或“四六不通”來形容。
“不三不四,四六不懂”是書面語言的表達用詞,和平時說的“不着四六,不着調,不靠譜,半腦子”意思相同。這個話過去常常聽人說,近些年就很少聽人這麼說了。
有些人光是說,但具體怎麼個不着調、不靠譜,半腦子,明白的人很少,這裡就較為詳細的解讀一番。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四季,每季有六個節氣。人們生活和工作符合大自然的節律,就是有四有六,行事靠譜。
違背農時的農事,難以種出好莊稼;違背二十四節氣的生活,寒暑相侵,難以獲得好身體。如果違背自然節律,就叫不着四六。
再從字面上深刻的诠釋一下:
一、和古代的道德規範和技藝有關——沒規矩、沒修養。
“四”指“四維”:禮、義、廉、恥,是行為道德規範和準則;“六”指“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六種技藝,是古時貴族教育體系。“四六不懂”,也就是說他沒規矩、沒教養。
二、和儒家推崇的經典有關——不讀書、不懂理 。
“四”是指《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六”是指《六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由于焚書坑儒“樂經”後來失傳了,故此變成了現在的“五經”。)
三、和漢字筆畫有關——不懂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
做人的基本道理就是要上知天,下知地,中知人事,懂倫理,孝父母,躲避禍兇。
“天”字四畫,“地”字六畫,即不知天地;“父”字四畫,“母”字六畫,即不知父母;“文”字四畫,“字”字六畫,即不知文字;“孔”字四畫,“老”字六畫,即不知孔(子)老(子);“夫”字四畫,“婦”字六畫,即不知夫婦;“兇”字四畫,“吉”字六畫,即不知兇吉; 所以,“四六不懂”的意思是說:“上不知天,下不知地,為人不知父母,為學不懂文字,不知老子、孔子為誰,為人夫不懂夫妻相處之道,做事魯莽不懂吉兇禍福,這樣一個不懂天地人倫的人,已經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四、和人們所處的方位有關——沒方向、沒依靠 。
“四”代表着東、南、西、北四方;“六”代表着六合,就是東南西北再加上天地。 “四六不懂”就是不着天不着地,四邊哪邊兒都不靠!
五、來自《易經》“陰陽界”之說 。 “不三不四”這句話,成語辭典解釋是:“不象這也不象那,不象樣子。與不倫不類意思相似。指不正派或不規範”。為什麼不三不四就是不象樣子呢?原來在天數三四之間有一個“陰陽界”,不三不四就象指:不陰不陽。《易經》中天四是陽爻的起點,地六是陰爻的起點。當然也可以說天四是陰爻的終點,地六是陽爻的終點。無論是起點或者終點,都不堪重用。 “四六不懂”也就有了不識好歹,不知好壞的意思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