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旦體檢查出尿酸偏高或者患有痛風,就會被諸多的飲食禁忌“綁架”。
比如動物内髒不能吃,海鮮不能吃,肉湯、魚湯、火鍋湯不能喝,酒也别再想了,甚至很多痛風患者連粗糧、豆腐、香菇、黑木耳、水果之類的食材也不敢碰了,因為擔心其中所含的嘌呤。
其實,僅僅以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來決定吃什麼、不吃什麼,并不是件明智的事情,還應該綜合考慮食物的營養素情況。
因為痛風的根本原因是體内嘌呤代謝紊亂,而人體血尿酸中,2/3以上為内源性尿酸,食物中的嘌呤隻是“貢獻”了一小部分,所以提高身體對尿酸的代謝能力更為重要。
以下簡單歸納了痛風患者常見的6個飲食誤區,讓我們來看看都錯在哪裡。
誤區1:痛風患者隻能吃素,魚、肉、蛋、奶應該不吃或者少吃
在痛風急性發作期,除了上述肉湯、魚湯等各類濃湯,紅肉也應盡量避免食用,而蛋和奶還是要正常食用的。
雞蛋和牛奶是典型的低嘌呤食物,是痛風患者重要的優質蛋白來源,應該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在痛風緩解期,食用少量瘦肉以及嘌呤含量不高的水産品,如三文魚、金槍魚、海蜇等還是可以的,這些食物不僅能提供優質蛋白,其中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于人體内的嘌呤代謝也是有幫助的,注意每天攝入不要超過50克。
誤區2:痛風患者隻能吃米飯饅頭,不能吃粗糧
雖然白米和面粉相比于大多數粗糧,嘌呤含量更低,但是粗糧能提供更豐富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鉀和膳食纖維,這些成分不僅能促進人體内嘌呤的代謝,還有利于痛風患者控制體重、血脂和血糖。
而且粗糧中各種薯類,如土豆、地瓜、芋頭、山藥等的嘌呤含量很低,玉米、小米的嘌呤含量也低于白米和面粉。
用這類糧食代替大部分白米和面粉,患者能獲得數倍的B族維生素和鉀,有利于人體内尿酸的順利代謝。
誤區3:痛風患者不能吃豆制品
幹豆類的确屬于高嘌呤食物,與魚類和大多數海鮮屬于一個級别,嘌呤含量在75~150毫克/100克。
但是我們吃幹豆子的可能性不大,多會将其加工成為豆漿、豆腐、豆幹等豆制品食用,在浸泡和磨漿的過程中,嘌呤會經過數倍,甚至數十倍的稀釋,而且制成豆腐還要擠出一部分漿水,所以豆制品不能算高嘌呤食物。
平時可以限量食用豆制品,作為優質蛋白的來源替代肉類食品,肯定是利大于弊,而且大豆中的大豆異黃酮對于人體内的尿酸代謝也是有幫助的。
但考慮到豆制品會在餐後暫時性升高血尿酸水平,在痛風急性發作期還是避免食用為好。
誤區4:痛風患者不能吃菌類
與豆類相似,菌類以幹重計算,的确屬于高嘌呤食物的類别,但是其在烹饪水發後會增重10倍以上,自動降為低嘌呤食物的級别。
而且菌類一般隻是作為配菜來參與烹饪,吃進去的量也有限,無需完全禁止。
再者,菌類也是B族維生素和鈣、鐵、鋅、硒等礦物質的重要來源,其中的遊離氨基酸還能為菜肴提供天然的鮮味,避免菜肴缺少魚肉造成的寡淡,菌類多糖還是抗腫瘤的能手。但是蘑菇炒肉、濃菌湯之類的菜肴還是應該避免。
誤區5:痛風患者要少吃綠葉菜
總的來說,蔬菜、水果都屬于嘌呤含量較低的食物,因為其水分含量大。
而綠葉蔬菜,如菠菜、小油菜、茼蒿等的嘌呤含量的确比其他瓜茄類、根莖類、淺色系蔬菜要稍高些,但是仍屬于中、低嘌呤的級别。
綠葉蔬菜的營養成分最為密集,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K、膳食纖維含量最大,飽腹感也最強,痛風患者每天攝入300克左右的綠葉蔬菜是可以的。最好采取煮、焯、燙的烹饪方法,可進一步降低嘌呤含量。
誤區6:水果的嘌呤含量低,痛風患者可以放心吃
絕大部分水果的嘌呤含量都不超過10毫克/100克,屬于絕對的低嘌呤食物,然而水果卻不适合痛風患者多吃。
為什麼夏天痛風高發?吃燒烤、喝啤酒隻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大量進食水果或喝甜飲料,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水果是果糖的主要來源,大部分果糖在肝髒裡轉化成油脂,造成肝髒細胞和肌肉細胞油脂囤積,引起胰島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研究表明,一杯鮮榨橙汁對肝髒代謝造成的負荷,僅僅略次于一杯啤酒。人體對果糖沒有像對葡萄糖一樣的保護機制,胰島素不起作用。過量的果糖攝入會導緻脂肪肝,引起胰島素抵抗,造成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而一旦發生胰島素抵抗和腹型肥胖,就意味着人體的營養素代謝已經紊亂,可能會同時出現血脂異常、血糖異常,當然也包括尿酸異常,腎髒排洩尿酸的能力會降低,體内産生尿酸的能力會增強。
所以,哪怕你沒有吃肉也沒有喝酒,隻是每天大量攝入水果,也可能加重痛風。
如果一定要吃水果,痛風患者應盡量選擇低果糖的品種,可以适當吃些小番茄、藍莓、草莓、櫻桃、荷蘭小黃瓜等,最好每天控制在250克以内。香蕉、榴蓮、芒果、菠蘿蜜這些果糖含量極高的南方水果盡量避免。
本文合作作者:劉玲豔(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