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梅容
說到油茶果,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驅車前往常山油茶公園。沿着新昌到芳村的公路,兩邊的山坡和峰谷上,覆蓋着清一色的油茶樹。
常山三寶胡柚、油茶、猴頭菇,油茶排在第二位,曆來是常山人的搖錢樹,其栽培和利用可追溯到宋末元初。2018年常山以全國排名第一,入選“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域示範市(縣)”,從此有了“浙西綠色油庫”的美稱。
(配圖來自網絡)
油茶樹處于自然野生狀态下,花果同枝,在植物界獨一無二。走在油茶樹間,看滿樹白花,蜜蜂嗡嗡叫,忍不住童心大起。折了蕨棒,就着盛開的茶花吸起了花蜜。你知道,這采花吸蜜的本事可是鄉間少年獨有的樂趣。從前“山無界,滿天賴”,故常有山林糾紛發生。清道光三十年對油茶林定規:偷砍者,罰跪一天。若對村圍、寺廟、水口、祖墳山上盜伐,罰違者,分每戶兩隻四兩重的大饅頭。有了傳統的鄉規禁令,油茶樹都長得郁郁蔥蔥。
霜降到,等到油茶果油光發亮,果仁白中帶黃時,山民就開始上山采摘。整天起早摸黑的人們,在山上嘻嘻哈哈,偶爾打打鬧鬧,高興得忘記了苦和累。山下曬場上也是熱火朝天,老人們借着秋陽,用木棒敲打,把果仁挑出來,曬幹。此時,鄉村到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農曆11月,油茶開榨。循着醇香的茶油味,來到常山縣新昌鄉黃塘村的一間油坊。一道陽光從高高的窗戶斜射進來,照在木龍榨上。牆上貼着榨油的圖示結構,這是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的木榨器具。
如今,這種榨油工藝在村裡已綿延數代。油坊裡,師傅将經過碾粉、過篩、烘炒、蒸粉、包好的茶餅,裝上木龍榨。隻見他握住從房梁下懸挂的木槌一頭,用力蕩出優美的弧線;推動石塊去撞針;随着一聲聲巨大的撞擊,從其胸腔中迸發出“哎———嗬,來啰——— ”的号子聲。清亮的茶油從木榨中汩汩地流出,彙成一條條細長的線,落在蒼老的歲月裡,滋潤着山裡人布滿皴裂的生活。
從前,每到油坊開榨前,時興焚香點燭,擺上三牲祭祀趙公神,以祈求保佑油坊興旺。榨油是重體力活,油茶産區的百姓崇尚習武來強身健體,傳承的嚴氏猷辂拳、鋼叉舞,現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山茶油被當地百姓稱為“益壽油”,緣于民間傳說。從前,在芳村牛角口的溪中,有公母兩蛇精興風作浪禍害百姓,被觀音菩薩降服,變為一棵雌雄同株的“抱子懷胎樹”。後來福建武夷山惜曌和尚來此修道,摘茶樹上果子榨油,施予香客。民間盛傳此油為菩薩所賜,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故稱之為“益壽油”。
它是真正的純天然綠色食用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防癌,抗癌、降血糖和血脂等功效,長期作為皇朝貢品。在民間,拎着一壺山茶油走親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油茶果全身都是寶,果仁榨油,茶餅是綠色肥料。茶殼是很好的引火柴,采用茶油作為原料的化妝品具有潤膚護發的功效。油茶果是常山百姓名副其實的緻富果。
在油茶盛産地黃塘村,四周六七百米高的崇山峻嶺上,覆蓋着濃密的油茶樹。我與老農聊天:“這麼又高又險的地方,能不能就不去幹活了呢?”他呵呵一笑:“從小跟長輩一起幹活,習慣了爬山,也不覺得累。”是呀,雖然付出艱辛的勞動,可收獲了香噴噴的茶油,萬般辛苦都值得。古法榨油效率比不上機器,但古法榨出的油,香味更濃郁,它傳承的人情、文化,深受人們的喜愛。在黃塘村,每天都有人驅車從外地趕來,隻為買上幾十斤木榨山茶油。
眼下,随着黃塘村經濟發展,木龍榨成了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化旅遊項目。每當聽到号子聲聲、木槌咚咚,空氣裡獨特的清香便飄散在青山綠水間。這一曲古法榨油的交響樂,讓鄉村煥發出新鮮的活力。
作者簡介:何梅容女 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浙江散文協會會員,衢州市作家協會會員。現任職于建設銀行浙江省衢州分行個貸中心, 先後在《中國金融文化》、金融作協微信公衆号、《金融文壇》《中國金融文學》《上海金融報》《建行報》《江南晚報》等發表作品。
壹點号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