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靜 張琪
一晃40年,譚後先通過一個“死去”的地址,輾轉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然而再繼續尋找母親、姐姐和弟弟時,卻猶如大海撈針。
當年母親為何帶着姐弟三人離開?後來母親為何同姐姐和弟弟失蹤?譚後先被困在這些迷霧中,等待着母親、姐姐和弟弟回家團圓。
40年後重逢
6月13日晚上19時,譚後先第一次坐飛機,從河北出發到重慶江北機場。表哥接到她,又趕了2個多小時的夜路,才到表哥家住下。譚後先沒有暈機,但是坐車的時候,她還是一如往常地又暈車了。
第二天一大早,表哥帶着譚後先到重慶市江津區蔡家鎮茅灣村,見到了她的親生父親譚德孝。此時的譚後先49歲,父親譚德孝已經75歲。
這是時隔40年的父女重逢。
譚德孝和二女兒譚後先合影
1982年左右,母親李國書到學校接着譚後先,然後帶姐姐譚後芳、弟弟譚後得一起走出了茅灣村。當時隻有9歲的譚後先不知道為什麼母親要帶着他們離開,也不知道他們要去哪裡,隻是跟着母親走。當天晚上,母親李國書帶着譚後先姐弟三人到一戶人家(譚後先後來得知這戶人家可能是自己外公家)住下。
第二天一大早,兩名男子帶着他們母子四人離開。譚後先不清楚兩名男子是什麼人,不過她記得兩名男子帶他們坐船,下了船又坐火車。譚後先說:“我一直暈車,不知道走了多久。”下了火車,他們一路步行,終點是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黑堡鄉東白城村的“養父”家。
譚後先記得,“兩個男的離開時,養父給過他們錢。”也因此,譚後先懷疑,“我們可能是被拐賣的,但是具體情況我不确定。”
在養父家住了半年,母親李國書說要回重慶老家看望外婆。“養父、四叔四嬸商量着要留在家裡一個孩子,當時母親堅決不肯留下弟弟,而養父他們覺得我比姐姐機靈。”就這樣,母親李國書帶着姐姐和弟弟回重慶老家,而譚後先“被選中”留在養父家。四嬸的娘家也在重慶,所以,四叔四嬸決定一起回趟重慶。臨走前,母親李國書告訴譚後先,“老二,我們還會回來。”但是,他們走了就再也沒有回來。四叔四嬸回家後告訴譚後先,他們母子半路下了車。譚後先曾反反複複推敲這些線索,“不知道媽媽是不是經曆了二次轉賣。”從那以後,譚後先跟着養父一起生活,養父給她改名為“朱紅英”。
在老家,譚後先沒有把自己經曆的這些波折和苦難告訴父親譚德孝。因為排行老二,老家人都喊她“譚二”。父親譚德孝帶着譚後先去趕集,集市上的人都打聽,“譚二,這麼多年了,怎麼回來的呢?”譚後先回答:“從網上找到的。”父親譚德孝站在旁邊不說話,隻是那張爬滿皺紋的臉上始終堆着笑容。
一個神秘地址
找家,一直是纏繞在譚後先心頭的事。
母親消失後,譚後先一個人在養父家生活就變得小心翼翼。養父排行老大,他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譚後先的養父和二叔一直沒有娶妻,姑姑已經嫁人,四叔家有4個孩子。養父的生活過得緊巴,剛到養父家的前兩年,譚後先沒有上學,而是在四叔家幫着看孩子。譚後先記得,“四叔四嬸待我有些刻薄,家裡烙的餅都藏着,不會給我吃。”
譚後先念小學時,老師教他們學習寫信。譚後先回家問養父,能不能給母親寫信。養父告訴她,“你寫吧。”養父給了她一個地址,這是她母親曾經留下的——“四川省江津縣采家區十一村四組,李天玉。”
譚後先猜想,這個名字叫“李天玉”的人應該是自己的舅舅。于是,她在信中寫下,“尊敬的舅舅:您好!我的媽媽有沒有回家……”等了很多天,譚後先收到了“李天玉”的回信,信中回複,她的媽媽沒有回去。
“看到回信,我的心就哇涼哇涼的。”譚後先把這封信件保留了一段時間,時不時拿出來看看,後來徹底失望,信件也就遺失了。
譚後先将地址記在母親照片背面
母親李國書曾經在養父家拍過一張照片,譚後先把照片拿到照相館修複後,湊合能看清母親的模樣。照片上的母親,個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譚後先就将這個地址寫在照片背面,悉心保存。困囿于線索中斷、能力單薄還有經濟條件,譚後先多年來隻能“等待”。
今年疫情期間,譚後先的朋友說要去四川打工,順便幫她尋找家人。譚後先說,“大海撈針。”朋友說,“你有地址,可以給當地公安局打電話問問。”譚後先的女兒便從網上搜索,然後給當地公安局打去電話。
很快,譚後先收到了公安局的調查結果。她梳理了一下,第一,四川省江津縣采家區十一村四組,現已改為重慶市江津區蔡家鎮福德村4組。第二,李天玉于1929年出生,已經去世多年。李天玉曾與李國書的母親離異,所以李天玉、李國書可能是父女關系。也就是說,李天玉可能是譚後先的外公。第三,根據李天玉的長子李興全回憶,李國書曾帶三個孩子到李天玉家裡住了一晚上,此後去向不明。第四,譚後先記憶中,父親名字叫“譚德學”的這個人,還沒找到。
後來,譚後先便與大姨、表妹張燕等人取得了聯系。張燕幫譚後先在社交平台上發布尋親信息,并附有李天玉和李國書的照片。很快,有人留言提供線索,稱自己同村一老人疑似是譚後先的父親。老人沒有手機,倒是可以聯系到老人的鄰居梅宗其。
通過張燕、梅宗其等人的幫忙,信息逐漸明朗。原來,因為方言的原因,譚後先把父親的名字弄混了。譚後先的父親名叫“譚德孝”,而不是“譚德學”,現家住重慶市江津區蔡家鎮紫雲茅灣村2組。
6月初,譚後先與譚德孝視頻連線。譚後先覺得,自己跟父親的臉型、眉眼都很像。隔着屏幕,父女倆痛哭流涕。
家門口的柚子樹
6月份,譚後先在重慶老家住了十幾天時間。
剛回家時,譚後先讓父親譚德孝帶着她一起到老房子轉了一圈。“家裡原來是草房頂,後來翻蓋成瓦房。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門口原來有一棵柚子樹,我們姐弟仨經常在柚子樹下玩。我們家後邊都是山,山城嘛。老家的很多地方都跟我記憶中一樣。”譚後先記得老房子原本有三間房,那就是他們一家五口的家。
當年,譚德孝從地裡務農回家後,發現妻子孩子全部失蹤,而他們卻沒有帶走衣物。譚德孝就跑遍村裡每一處角落,瘋了似的四處尋找。據鄰居梅宗其回憶,譚德孝号召村裡很多人幫忙找人,他們還一起去過李天玉家,但是最終沒有找到這母子四人。幾年尋親無果,譚德孝就失望了。
在後來的一次人口普查中,母子四人的戶口被注銷,戶口本上隻留下了譚德孝這一頁。村裡給譚德孝辦了低保,他就堅持住在老房子裡。譚德孝說,“萬一等到他們回來呢。”
現在房子是新的,柚子樹早已被砍掉,守在這裡的人老了,失蹤的人還沒回來。
譚後先的父親譚德孝
譚後先看到父親滿是皺紋的臉,心裡揪成了一團,她隻能壓抑着自己的情緒,強忍着不敢哭出來。
父親譚德孝說的重慶話,譚後先聽不懂,鄰居梅其宗就在一旁幫着翻譯。譚德孝年輕時在村裡打零工賺錢謀生,一直沒出過遠門。後來,鄰居将一個孩子過繼給譚德孝。過繼時,養子28歲,已經結婚,現在養子50多歲。因為譚德孝輩分大,所以養子還是稱呼他“譚幺公”(四川叫幺爺指的是對爺爺的兄弟中排行最小的弟弟的稱呼)。如今,養子和他兒子都外出打工,平時主要是養子的兒媳婦在老家照顧譚德孝。
因為常年一個人獨處,譚德孝變得沉默寡言。隻有喝點酒以後,譚德孝的話才多一些,嘴裡就會念叨着,“老大1971年五月初二出生,老二1973年農曆3月25日出生,老三1975年臘月三十出生……”
在父親譚德孝的家裡,譚後先發現了父親提前準備好的遺像和棺材。“當時我就崩潰了。”譚後先不敢想,父親内心經過多少磋磨,才會決定自己為自己打算身後事。
餃子館來電
與父親團聚後,譚後先回到北京,繼續在餃子館工作。“為了生活嘛。”譚後先這些年記憶力有點差,她回憶自己到北京打工将近十個年頭。
在譚後先18歲時,養父因為腦出血去世。姑姑和家人擔心二叔沒人管,就商量把養父的房子留給譚後先。她說,“為了讓我立起門戶,他們就給我介紹對象,對方是一個在這邊打工的内蒙古人。”
“我當時覺得,沒有什麼依靠,在哪裡都是生活。”譚後先在養父的房子裡辦了婚事,二叔也就跟着她生活。
譚後先本來以為結婚生子,就有了一個家。沒想到,丈夫好吃懶做,家裡的花銷根本指望不上他。等到女兒上學後,譚後先就在周邊村鎮打零工。“孩子遭老罪了,有時候放學蹲在門口等我,有時候就到廠子裡找我。”老房子偏偏漏雨,譚後先七拼八湊地花了五萬塊錢錢把老房子翻新了一遍。
幾年後,二叔因癌症去世。養父和二叔的宅基地都留給了譚後先。“四叔四嬸覺得沒有我的話,宅基地就是他們的了。他們就一直對我懷恨在心,說我侵占了他們的地方。麻煩呐。”面對四叔四嬸說閑話,譚後先始終忍氣吞聲。
最苦的時候,譚後先也不想離開。“我就是期盼着我媽媽,他們會回來。”
譚後先和丈夫育有一對兒女。“丈夫總是吃喝玩樂,我好不容易蓋的房子,玻璃都被他砸得稀巴爛。原本孩子小,我們就湊合着過,避免讓别人看笑話。後來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等孩子長大,我們就離婚了。”如今,譚後先的大女兒已經嫁人,兒子也已18歲。
譚後先仍在尋找母親、姐姐和弟弟
譚後先到北京打工以後,經常回到河北看看老房子。關于母親的身世究竟是怎樣的?母親為何兩度“出走”?是因為兩口子拌嘴一時動氣,還是生活拮據而主動選擇離開,又或是“兩次被拐”?很多謎團還沒有揭開,但譚後先來不及細究,她覺得能找到人就好。
餃子館每天都有南來北往的人來吃飯,很多人在這裡吃一頓餃子趕路回家,很多人帶着家人一塊來吃團圓飯。譚後先聽到重慶口音時,總會拿出手機裡媽媽的照片,問上一句,“有沒有見過這個人?”
下班以後,同事們去跳廣場舞。譚後先不願意湊熱鬧,哪裡清靜她就往哪裡走走。把一天的壓抑排解掉後,譚後先回到餃子館的集體宿舍。手機響起,譚後先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
父親問,“老二,你找到他們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