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餐網
作者:楊不然
海底撈又做新品牌了!一個叫“飯飯林”,一個叫“秦小賢”,9月20日兩家門店在北京開始試營業。
這兩個品牌又是賣什麼的?海底撈到底還要“折騰”出多少新品牌?
海底撈今年很忙!忙着開快餐店!
繼位于北京的“十八汆”、位于四川成都的“撈派有面兒”、位于河南鄭州的“佰麸私房面”以及位于陝西西安的“新秦派面館”被曝光後,昨日(9月20日),紅餐網再接到知情人獨家爆料,海底撈在北京知春路附近又開了兩個新品牌店“飯飯林”和“秦小賢”,9月20日剛剛開始試營業!
收到爆料後,紅餐網馬上去核實基本情況。通過企查查搜索發現,海底撈旗下的北京十八汆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近日确實在申請注冊“飯飯林”和“秦小賢”兩個商标,申請的商标類型包括43類、29類、30類等,基本可以确定這兩家新店确實是海底撈的全新子品牌。
與此同時,紅餐網還發現,北京十八汆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還在同步申請注冊一個名為“林小滿”的商标,相信這應該是其在醞釀的又一個新品牌。
而後,紅餐網又在北京大衆點評網站上發現,飯飯林和秦小賢已經被作為新店收錄,分别歸類為快餐簡餐和甜品,與該爆料人透露的“飯飯林主營快餐蓋飯,秦小賢是做米線的”有所出入。而林小滿則還未被收錄,應該是因為其門店還未開放營業。
由于這三個品牌目前的公開資料都非常少,紅餐網(ID:hongcan18)目前還不太清楚具體的情況,稍晚我們将在實地探訪後,繼續為各位揭秘,敬請關注!
1
海底撈的2020年
一邊血虧,一邊加速擴張
其實2020年,海底撈在版圖擴張這一塊上一直動作頻頻,相信很多餐飲人已經見怪不怪。
8月底,海底撈發布上半年财報,财報數據顯示,上半年總營收比減少16.5%至97.6億元,淨虧損9.64億元。
△巨虧近10億,海底撈2020年上半年财報部分數據
然而,這巨額的虧損并沒有阻止海底撈加速擴張版圖的步伐。
整個上半年,海底撈在餐飲業集體低迷的大背景之下仍然新開了173家門店,全球門店總數從去年年底的768家增長至935家,平均算下來,每1.05天就有1家新店開業。對比往年的開店數據,2018年淨開店193家,2019年淨開店302家,今年的開店速度比過去兩年都快!
除了加快海底撈品牌的開店節奏外,海底撈還在持續推進多品牌布局,通過自創、收購等方式組合出擊,不斷擴張其在整個大餐飲領域的覆蓋面,瞄準火鍋以外的其他品類市場。
上文所說的“十八汆”“撈派有面兒”“佰麸私房面”“新秦派面館”以及“飯飯林”“秦小賢”和“林小滿”等,都是海底撈自創的全資子品牌,涉及的領域主要是快餐,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和城市,目前大部分都還處在單店探索階段。也許是還在推敲相關的商業模式,目前這些自創的品牌都還未開始對外擴張。
△位于成都的撈派有面兒
積極自創新品牌之餘,海底撈還在同步“物色”一些新品牌,以收購、并購的方式擴張其在中式正餐以及輕快餐領域的版圖。
9月4日,海底撈宣布最新收購計劃,全資附屬公司四川新派和上海澎海相關人員訂立漢舍協議,有條件同意以1.2億元人民币收購上海澍海80%的股權。與此同時,另一全資附屬公司Haidilao Singapore與“Hao Noodle”品牌相關人員訂立Hao Noodle協議,以304萬美元收購80%的HN&T Holdings已發行及發行在外普通股。
據紅餐網了解,上海澍海在北京、上海、杭州以“漢舍中國菜”品牌經營的9家中式正餐廳,人均價格約為180元,招牌菜品包括果木烤鴨、蔥油雞等,整體風格較為突出。Haidilao Singapore則在紐約持有兩家餐廳,提供輕食、飲料及酒水等,屬于偏快餐風格的輕餐廳。
△ 圖片來源:漢舍中國菜官微
2
逐漸逼近的“中年危機”下,
海底撈也不容易
看上去,海底撈目前的發展非常順利,2020年市場形勢這麼惡劣,品牌上半年虧損這麼多,都沒有影響它擴張的腳步。
但其實,海底撈的“努力”也是有苦衷的。
此前,紅餐網就曾分析過,海底撈正面臨2個非常棘手的難題,其上半年巨虧的财報也印證了一二。也就是這兩個問題,逼得海底撈不得不“拼命”開店、創品牌、收品牌。
第一個問題是,海底撈火鍋業務的增長已經面臨肉眼可見的天花闆,翻台率下降、單店營收下滑、淨利率減少,急需開拓另一條能媲美火鍋的賽道保持增長,也就是“第二增長曲線”。
一直以來,海底撈的超高翻台率都是同行望塵莫及的優勢,可近兩年,它的翻台率卻出現連續下滑。
相關财報數據顯示,2019年,海底撈的平均翻台率為4.8次,為近三年來最低。排除2019年新開門店的影響後,整體翻台率從2018年的5.2次/天下降到4.9次/天,一二線城市門店翻台率分别從5.1次/天和5.3次/天下降至4.7次/天和4.9次/天。
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餐廳平均翻台率又從2019年同期的4.8次╱天減少到3.3次╱天,當然,其中有疫情的因素,但海底撈在一二線城市門店增長出現疲軟、翻台率整體下滑已經是不争的事實。
翻台率下滑,除了和短期内海底撈大量開店有關外,也和火鍋賽道日益激烈的競争有關。
綜合火鍋賽道上的在門店數量、客單價、市場集中度三方面來看,海底撈的單個門店增長空間已經觸碰到天花闆,在難以持續漲價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回落。如果未來的增長還要依賴開店,那隻有擠掉其他一批火鍋店才能實現了。
目前來看,很難,很多連鎖火鍋品牌都擁有自己的受衆,短期内并不會被海底撈取代。做不到擠走他人,海底撈就隻能跳出火鍋界,找第二條增長曲線,多渠道、多品類布局就是一個不錯的解題思路。
第二個問題是,要想成為真正的行業巨頭,海底撈的想象力還遠遠不夠,隻有嘗試多向拓展價值鍊,從單品牌火鍋企業進化為綜合性的餐飲管理服務公司,才能将業務範圍擴展到全世界,而這,也要求海底撈必須不斷豐富自己。
近兩年,海底撈縱橫交錯,馬不停蹄地朝着綜合型餐飲企業邁進,或許某種程度上也有出于這個方面的考慮。
△海底撈的生态鍊布局 圖片來源:億歐網
據了解,縱向上,海底撈先後自建了底料供應、原材料采購、倉儲物流、公司财務及人力資源管理、廣告營銷設計等各個環節,形成了較深的産業鍊壁壘。
而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業态布局,則是其橫向拓展的戰略,具體的舉措則可一一對應上文提到的自創“十八汆”“撈面有派而”“飯飯林”等新品牌以及收購“漢舍中國菜”等品牌。
總的來看,在逐漸逼近的危機下,海底撈也不容易。
結語
事實上,近幾年,除了海底撈外,很多知名餐飲品牌也在嘗試走多品牌戰略。
目前來看,海底撈的“實驗”基本都集中在快餐領域,屬于相對比較接地氣的,“十八汆”“撈面有派兒”等幾個新品牌在市場上的反響也都還不錯。未來,這些品牌能不能成長為又一批有影響力的餐企,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