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獲得了一部《漢語大字典》的電子版,收錄漢字之多,也許是空前的。漢字雖多,但常用漢字,對于一個坐在主席台上點名的教研中心主任而言,頻頻因不認識一些漢字讓人汗顔。單就人員而言,這些人每年在台下至少出現兩回。
屢次犯錯,使我想起被視為“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的調侃是不足為怪的,但偏偏這次坐在台上的是一位帶英語學科的片區教研中心主任,“英語老師的語文是誰教的呢”?不認識“涪”、“颉”等漢字不要緊,偏偏要裝作認識的樣子,視它為什麼的“培”、“頁”之類的。惹得衆人大笑,連其人都哭笑不得,報“到”覺得不自然,不報“到”也覺得不自然,隻好應聲報“到”,權且“涪”為“培”一回。
我的意思并不在于劍指那些不知裝知而極力掩飾無知卻要過把官瘾的知識分子。而是我想這些年來的孩子們的學習,他們重視英語而忽視了語文的學習,而且耗費了大把時間經營英語,緻使語文水平低下,甚至連基本的漢字關都沒有達标,就更不用說真正的語文閱讀了。
漢語作為母語,似乎不大難學,從落地“哇”的一聲就開始了,似乎能夠認識幾個字就能無師自通的事兒。其實那種“哇”和任何動物的落地沒有根本的區别,它是原始的本能的對世界的渴望。漢語的學習并不是這麼簡單的思維意識,它是一個相當艱辛的過程。從漢語拼音開始到漢字的溯源;從簡單的“媽媽”到複雜的長句;從說話到寫文章;從現代文章到古代文章;從閱讀一篇文章到閱讀一部恢宏巨著,直到做專業的研究,無不需要一個長期的累積。千裡之行,始于足下。這種累積應該從小就注重。婆婆是多年的媳婦熬成的,缺少對語文的累積,要想成為語文的“婆婆”是不可能的。
不僅如此,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學習,也是最基本最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而豐富的語言,從倉颉造字到結繩記事,就開始一步步沉澱着厚重的曆史文化,它不斷地變遷閃現着我們民族的智慧凝聚着我們民族的偉大創新精神。随着“孔子學院”的普世,“一帶一路”的漸進,我們的漢語必将走向世界,甚至被全人類接納和運用。熱愛和學習漢語,是增強我們民族自信心的法寶,也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最直接的表現。
每一個漢字就是一顆星星,它會眨眼,也會說話。它一眨眼,眼前就是一個五彩斑斓的世界;它一張口,就讓人置于一個意味無窮的境地。它能喚起每一個孩子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能夠激發孩子對未知語言文字的求知和索取。今天的語文教育應該以一當十地教漢字學漢語,豐富孩子的漢語世界,能夠流利地運用漢語,對付今天和将來複雜多變的世界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