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肌肉”這個詞,不管有沒有健身的人多少都會聽過,比如:看到一些練得很“大”的很好的選手,或許是出于嫉妒,或許是讓自己感到不适,随口脫出的詞彙。
很多時候,都是不健身的人群對健身的人群的一種“規勸”“練成這樣幹嘛,都是一身死肌肉,這樣對你身體不好。”
那麼健身中到底有沒有“死肌肉”這一說法?這個詞又是怎麼被大家認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解開你心中的疑問。
首先把觀點放在前面:“死肌肉”這個詞是沒有任何權威或者醫學文獻上可以找到的,這個詞可以說是,編造出來的。
既然是一個僞命題,那麼為什麼還能在大多數人群中流傳呢?這個說法又是怎麼回事呢?我認為無非就這三點原因。
1.偏激的觀點:肌肉體積大,“四肢發達”看着不靈活
這點不能說錯,的确肌肉的生長增多,會讓你看起來很龐大,你的體重也會增加,看着沒有一個瘦子靈活也是情理之中,很多人在他們固有的觀念裡認識的肌肉男都像以下這種樣子:
這種身材整體看起來不是那麼靈活,可以這麼說:犧牲的靈活性,換取了力量,對大多數人來說,力量是普通人的幾倍。
當然這種身材不是每個人都能練成的,這種身材隻有專業的健美運動員才可以,當你去練的時候,别擔心你能練出這種身材,很難,付出的東西太多太多。
這種肌肉不但不死,反而超級活躍,因為每時每刻都消耗着身體大量的能量,而且視覺沖擊力十足。
隻不過他們練的很大,有些關節活動可能受限,碩大的背闊肌導緻雙手不能摸到每個背部的角落。
2.練出的肌肉都是沒用的,被說成“死肌肉”
這點隻能說是術有專攻,每個圈子都有每個圈子的玩法,在體育項目中,你可能會着重的練習某塊肌肉,來以此達到這個項目的收益最大化,用不到的肌肉不會刻意去練。
比如:跳遠,跳高,足球運動員會着重的練習大腿小腿肌肉,不會過多的重視背部肌肉。
隻有健身者才會對每一塊肌肉“吹毛求疵”均衡全面的發展全身的肌肉,所以健身者看起來很強壯,但是可能在很多項目上會比有些項目要差。
比如:跑步,背闊肌用不上,比不過專業跑步的;跳高,因為自身體重大,也跳不過專業跳高的等等這些。
于是這種“死肌肉”的說法就湧現,其實這是片面的,術有專攻,這這個不能是稱為“死肌肉”的理由,同樣的你拿這些和練習健身的比力量,你是比不過的。
3.不會使用“巧勁”
這點怎麼說呢?好比:詠春當中的寸拳,你腰馬合一,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這一拳上,你一拳可以打出400磅力量,你的體重僅僅隻有70公斤左右。
但是一個比你強壯100公斤的選手,一拳可能隻能打出300磅的力量,這樣一比起來,後者練習的肌肉貌似毫無用處,于是被稱為了“死肌肉”。
這個鍋可真的不能甩給身上的肌肉,這個歸根到底是和自身訓練的方法有關,在很多搏擊術中,訓練的要求都是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點使出,追求的是爆發力。
而我們健身和搏擊術訓練恰恰相反,要求的孤立訓練,要求你練習某個部位的肌肉的時候,這個肌肉的發力感是最強的,越少的代償越好。
久而久之,練習健身健美的發力方式,變成了用哪裡就發力哪裡,不會使用全身的力量去發出“巧勁”雖然體型大,但是打不出太大的力量。
總的來說都是認知度不夠,太過于以自我的觀點為主,練習健身健美的隻要不去用藥,大多數練出的肌肉和力量都是成正比的,不存在“死肌肉”這種說法。
肌肉力量也是所有體育項目的基礎,當你練習好你的肌肉的時候,你再去進行其他的體育項目鍛煉你會發現你進步的超級快,肌肉是有用的,不要在固執的認為練習健身就是在練習“死肌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