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是古代皇帝的專屬自稱,在前年的時候咱們做過一期節目,詳細解釋了“朕”這個字的内涵,沒看過的朋友可以翻一翻之前的内容,題目好像是《秦始皇為何用“朕”自稱》。
咱們知道,現代人的自稱非常簡單,就是一個“我”字就行了,但是我們的古人,可就講究多了,同樣是表達“我”,但是他們卻可以玩出很多花樣來。
古人
比如在古文中,吾、餘、我、予、都可以作為自稱,也就是第一人稱的代詞,其中有兩個字的讀音是相同的,也就是“餘”和“予”,這兩個字都是讀“yú”。
讀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吾、餘、我、予,都是表達“我”的意思,比如在論語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就是說:我從十五歲開始,就立志求學。
論語中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其中必定有人的優點值得我去學習。
古人
再比如,論語中還有“子曰:予欲無言”,就是我現在不想說話了的意思。您看,光是一部《論語》,其中就用到了“吾、我、予”這三種第一人稱代詞,但是《論語》中好像沒有用“餘”字來代稱我的情況,不過,在《左傳》中有“餘将老”這樣的表述,意思就是“我準備告老還鄉”,這裡的“餘”就是當成“我”在使用。
當然,根據目前我手頭的一些考證資料,“吾、餘、我、予”這四個古文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最常使用的還是“我”,其次就是“吾”,使用最少的,就是“餘”字,而且基本是多見于《左傳》,那麼,吾、餘、我、予,到底有什麼區别呢?
古人
在古文中,“我”字最常用,它既可以用來表示單數“我”,也可以表示複數,也就是“我們”的意思,“我”字是相對口語化生活化的普遍自稱。
一直到現在,咱們無論在口語還是書面語,都習慣用“我”來作為第一人稱,所以“我”字的用法,咱們就不需要多做介紹,因為古時候“我”字的用法和現在幾乎是一緻的,而且讀音也從未改變。
古人
那麼“吾”字,上面的“五”用來表示讀音,下面是一個“口”字,表示說話的這個人就是我自己。“吾”字,相對“我”字而言會顯得更加鄭重一點,一般都是用作主語,在兩個人的對話場景中,“吾”字比較多見,它同樣可以用來表示複數“我們”的意思,在春秋時期,“吾”字基本可以和“我”字相通。
“予”字,雖然同樣也是表達“我”的意思,但是它多見于自述類的表達,同樣也顯得比較正式,比較莊重,比如周敦頤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還有《嶽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古人
“餘”字用來作為第一人稱的情況雖然比較少,不過它和“予獨愛蓮”的“予”字基本也是相通的,最大差别的,就是“餘”作為“我”的意思使用時,會顯得更加謙虛一點,因為“餘”字有多餘剩餘之意,用“餘”來表示我的時候,有種我和“你”比起來沒那麼重要的意思,是一種自謙的表達。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餘”字和“寡人”、“孤”一樣,都是君王的自稱,所以普通人比較少用“餘”字,這也是為什麼古籍當中的自稱,隻有“餘”字比較少見的原因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