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保險的認知和理解

保險的認知和理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7 06:53:26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被裁員了,她很焦慮,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

我安慰她說,幾年前我的一位前同事是做産品經理的,後來轉型做保險了,現在做得還挺好的,你是不是也可以試一下?

這位同事說:我自己從來都不信保險,也從來都不買保險,所以也不可能去賣保險。

其實,不少人與這位同事的認知相同,認為保險是可有可無的,和自己沒啥關系。

最近,我在讀《保險的未來》,了解到保險并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無足輕重,其實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保障手段。

保險的認知和理解(讀保險的未來理解保險)1

保險未來

保險小到對個人和家庭救急救難;大到作為補充社會福利的重要工具,保障社會安定和可持續發展。

而未來的保險區别于傳統保險,則是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對風險進行“減量管理”降低風險。

1、保險體現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是關注并解決代際關系,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基礎上的一種發展,保險的基本屬性和核心訴求也是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可謂不謀而合。

從傳統文化的視角看,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以豐補歉、耕三餘一、同舟共濟、成人達己等保險思想,均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

2、未來的社會“小政府,大社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取向,保險是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重要工具。

面向未來,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把能夠交給市場管理的職能剝離出去,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因此,需要對傳統的“舉國體制”進行系統性反思和完善。

第一,“小政府,大社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取向,即合理界定政府職責,原則上能夠由市場實現的社會管理職能不應由政府承擔。

第二,由行政機構負責災後重建的工作,更多的是采用救災與救濟的模式,這種模式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行政效率問題。由于缺乏一種内生性制約機制,往往效率不高,同時,還容易出現舞弊和腐敗問題。

第三,我國災害救助的一個重要形式是“對口支援”,相當于地區間财富轉移支付,這種模式容易産生新的不公平。

第四,容易産生銀行系統風險問題,通過按揭買房的災民面臨很大的還款壓力,城市居民也面臨“因災返貧”的問題。

第五,舉國體制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無形中淡化了國民的風險意識,自覺或不自覺地産生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3、保險服務扶貧開發有其獨特優勢,保險在扶貧上有三大優勢,保險扶貧工作也是基于這三個方面展開的:

1)一是優化扶貧資源配置,通過保險的大數法則和風險分散原理,可以放大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應。

2)二是有利于推進精準扶貧,通過保險的商業和市場化運作模式,能夠針對貧困戶和特困戶開展專項保險,确保扶貧資金的定點和定向投放。

3)三是能夠拓寬金融扶貧領域,保險可以發揮增信功能、支持信貸扶貧,保險資金可以支持民生脫貧、産業脫貧項目,緩解農村金融抑制,促進農村金融深化。

4、未來保險不同于傳統保險的要點在于“減量管理”的模式降低風險。

傳統的保險經營模式的特點是基于價值轉移的再分配管理:成立保險基金,并在被保險人範圍内按照大數定律進行再分配。這是一種基于靜态、存量,或者等量的管理。面向未來,這種模式将面臨挑戰。

解決之路是基于價值創造的動态、減量和分享式的管理。

減量管理理論的核心是在價值創造理念的主導下,在制度創新和科技賦能的條件下,利用保險“集團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地位和力量,發揮保險風險管理的專業優勢,積極主動地幹預并改善風險暴露情況,特别是基礎環境的改善,從而實現社會風險總暴露的降低,不僅使社會風險總損失減少,更将減量管理的經濟成果惠及被保險人和保險行業。

風險就是不确定性,人的成長過程中也是充滿各種不确定性的,職業危機、中年危機這件事就是人這一生大概率會遇到的事,即使是公司老闆和CEO也不例外。

比如格林伯格這種富有創新精神而又精明強悍的CEO也會遇到被迫離開親自創建的AIG的尴尬;

而能像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以及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順利交接退出的老闆就不多;

能像巴菲特、芒格那樣老而彌堅,從容地幹的能拒絕退休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一般人應對職業危機的方式就是類似靜态、存量的風險管理方式,把現在手上做的事情盡可能地做好,讓領導對你滿意,降低别人替代你來做你的事的風險。

然而,現在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關鍵崗位越來越少了,即便是有,公司也會考慮公司層面的風險,幫你找一個備份。既然公司換個CEO都能繼續,你的崗位能有多大概率不可替代呢?所以,這種應對職業危機的應對方式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而用“減量管理”的方式應對職業危機,就是用“未雨綢缪”的思想,以動态、減量的方式管理職業風險。

根據社會需要以及興趣愛好擴大自己的能力圈,不僅在工作崗位範圍内是專家,同時還有能力做其他崗位甚至其他行業領域範圍能做到專家。萬一你的崗位被更便宜或者更年輕的後來者替代了,你還有能力切換到其他崗位甚至其他行業去。

這樣就能在更大程度上降低職業危機發生的概率。

5、醫療(健康)保險難題的根源在于面臨雙重壓力。

一方面,作為一種“公共産品”或“準公共産品”的普遍、均衡和公平供給形成的壓力。同時,支付能力和監管能力也成為制約的主要障礙。

另一方面,各個利益主體道德風險聚集的壓力,以及公共主體可能“缺位”帶來的監管無效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既是問題的制造者,又是問題的受害者,因此陷入了一種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

對于這兩方面的問題,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解決:

第一、要解決“支付與定價主體一緻”的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行政化的制度實現支付與定價主體一緻;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比如商業保險就是最典型的市場制度安排,也可以實現支付與定價主體統一。

第二、解決“相對不對稱”問題需要基礎和系統性解決,需要制度安排:一方面提升人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将衛生、生理、醫療和健康管理納入基礎教育,并成為終身教育的内容,促進國民健康知識水平的提高,将大幅度降低全社會的衛生和醫療成本支出,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

第三、絕對不對稱”是人類作為集體,對生命認知的不足。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内,由于理論和技術的局限,人類對自我的認知是相對有限的。随着以人類基因組項目為代表的“數字生命”時代的到來,生命科學的一系列基礎理論和技術将實現突破,為破解“絕對不對稱”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6、養老保障是需要提前思考問題

随着人口的減少,出現了以下兩方面的變化:

1)社保規模減少。

首先,這意味着,國家的社保資金池會逐漸萎縮,一方面是繳納社保的年輕人減少了,即資金輸入減少,另一方面是老齡化人口增多,即資金支出端增多。也就意味着單獨靠養老金或者醫保無法解決長期護理問題。

2)家庭養老的格局變化。

以前的家庭養老可能是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在一起,未來可能就是一個人養老(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小孩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一個人養老勢必會需要外在的護理機構來協助。

中國也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帶來有3方面的問題:

1)社保出現缺口

社保支出越來越大,有可能出現缺口。目前的政策已能看出,僅靠國家一己之力無法妥善安排所有人的養老問題,要充分發揮社會的力量和個人的作用。堅持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并重。

2)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激增

當老齡化成為一個社會問題,老年人的需求就會成為國家集中力量要解決的問題。而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就是其中一個,将長期護理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可能是一個趨勢。

3)護理服務的質量與人們需求之間的矛盾

由于護理服務業長期存在“質”和“量”的問題,當代老年人需要好的護理服務的需求與護理服務的現狀存在矛盾。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人工智能。

所以,盡管今天我們父母的退休工資用來養老是綽綽有餘的,但是未來輪到我們自己養老時,想要單依靠社會發的退休工資,機會沒有可行性。從日本那些銀發的出租車司機和店員身上,就能映射出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面臨的養老問題。

從全球養老保障制度發展的總體情況看,盡管各國的情況不盡相同,但基本制度框架已基本趨同,建立多支柱和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通常是三支柱模式。

第一支柱:法律強制的公共養老金。

第二支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費的職業養老金計劃。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儲蓄計劃。

我個人也會基于社會的這一套機制去準備自己的養老金:我個人工作中參加了社保,所以能夠享受到公共養老金;公司和我共同繳納了養老金;我個人目前除了定投給孩子準備成長基金外,還買了少量年金險,并做了一些定投為自己規劃養老,另外,老了以後可以,以房養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