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在封建王朝中,黃色是皇家禦用的顔色,平民百姓則不準使用,就好比“朕”這個字,自秦始皇起成了皇帝的專用稱呼,而“皇”與“黃”字音相近,皇帝的龍袍又稱黃袍。此外在陰陽學說中,黃色在五行中為土,并且有“五行當中,土為尊”的說法。
到了清朝,鑲黃旗為“上三旗”之首,旗内無主,由皇帝親統,而鑲黃旗中還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烏喇那拉氏、哈達那拉氏、葉赫那拉氏、郭絡羅氏、伊爾根覺羅氏,他們地位顯赫,很多還是清皇室成員。
清朝康熙帝的母親佟佳氏本是漢軍正藍旗人,康熙即位後改隸為了鑲黃旗;另外,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本是鑲藍旗,掌權後則擡入了鑲黃旗。
那麼常被用作祝福語的“飛黃騰達”中的“飛黃”,又是什麼?你可能并不知道。
在唐朝詩人韓愈的詩句中,“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蟾蜍便是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
、俗稱癞蛤蟆的動物,而“飛黃”其實是傳說中神馬的名字,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載有:“﹝白氏之國﹞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郭璞注:“即飛黃也。”
意思是說,白氏國有神馬飛黃,樣子很像是狐狸,背上還長着角,但若是誰有幸乘坐上這神馬,便可活到2000歲。
另外,《淮南子·覽冥訓》中也有說:“青龍進駕,飛黃伏皁。”唐代張說的《雜曲歌辭·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則寫道:“不因茲白人間有,定是飛黃天上來。”
飛黃是人們臆想出來的神物,也反映了人們心中美好的期盼,而“騰達”、“騰踏”都是上升的意思,飛黃騰達即形容駿馬奔騰飛馳,越飛越高,“不能顧蟾蜍”,就是天上的神馬再也看不到地上的懶蛤蟆。
“飛黃騰達”這個成語在如今,往往是用來比喻一個人突然風光起來,官職升得很快。
衆所周知,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是漢語中的一大趣味,短短幾個便可代表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如成語“望子成龍”背後的故事,則是源于明朝才子解缙。
解缙年幼時便有“神童”的稱号,年僅五歲時,父親教他詩文,解缙聽過一遍便能記住;十歲時一天能背誦千言的文章,并且終身不忘,果真奇才。而去參加童子試時,他的父親比較疼惜他,就親自背着解缙去到了考場。
主考縣一瞧,認為不合禮制,做兒子的豈可騎在父親的頭上?所以縣令特别出了一題給解缙:“子将父作馬。”雖然不知解缙是否理解了縣令的意思,但他很快對出了下聯:“父望子成龍。”縣令一聽,便也是無話可說。
而後來,解缙果然輝煌騰達,年僅19歲就中了進士,與兄長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同年官至翰林學士,獲得了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的賞識。
值得一提的是,解缙在鄉試中奪得了第一名,人稱“解解元”,但會試卻是列為第七名,但這背後的原因并非解缙才氣不足,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那是眼睛一亮,要點他為一甲,拟為“狀元”人選,不過其他考官則認為,解缙文章中的言論過于尖銳,彼時正是多事之秋,怕招惹是非,最終,解缙也就隻得了第七名。
而年輕氣盛的解缙雖然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但因為李善長上疏辯冤,可謂是與當時的朝堂官員格格不入,朱元璋便認為解缙還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否則會成為衆臣攻擊的對象,因此讓其父把他帶了回去,朱元璋對解缙的父親說道:
“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