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2.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隻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複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3.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際遇。如果你喜歡保持你的性格,那麼,你就無權拒絕你的際遇。
4. 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訴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訴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沒有辦法告訴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訴了别人,你也會馬上後悔的。
5. 一無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将獲得一切!
羅曼羅蘭(1866—1944年):
羅曼·羅蘭,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
1866年,羅曼·羅蘭在法國克拉姆西出生。在母親的熏陶下養成了對音樂的愛好。15歲時,随父母遷居巴黎。1889年,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1889~1891年,在羅馬的法國學校就讀。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并從事文藝創作。
1903年羅蘭為了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于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
羅曼·羅蘭思想的三個重點,那就是宗教意識、真理的追求和博愛精神,他十分強調個人、自由、個人意識。
少年時的傅雷,情緒特别暴躁,用他自己後來的話說:“神經亦複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一個偶然的機會,傅雷讀到了羅曼·羅蘭寫的一本小書《貝多芬》,“讀罷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燭照,頓獲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實餘性靈生活中之大事。”
羅曼·羅蘭的音樂家傳記和音樂小說比其他音樂小說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從不糾纏于各種浪漫傳奇故事,而是在作品中展示音樂創造的秘密。
在《母與子》的初版序中,羅曼·羅蘭說:“不論克利斯朵夫、哥拉和安乃德有理沒理,反正他們存在。生活本身就是一條不小的理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