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健
韓星孩,這位當年高中隔壁班的黑瘦男孩說,我們把回不去的時光,稱為故鄉。
他習慣記錄,用文字,用鏡頭,用回憶,用他獨特的視角記錄時光。
他保存着許多既破爛又寶貝的物件,比如曾經讀過的小學課本,寫過的作業本,中學的初戀日記,沒有寄出的情書,寫了一半的詩句,以及電腦裡大量的很業餘的随手拍照片等等。
他習慣整理,努力從紛繁雜亂的表象中發現美好,吟誦美好。
他是70後,出生在浙東一個小山村,家裡四兄妹,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再嫁後又有了妹妹和弟弟。因為讀書好,他成了家裡唯一的大學生。現在他做地産廣告的文宣,自稱是“賣句子的人”。
他整理童年的苦難,少年的叛逆,中年的跌宕,他為此寫詩寫散文寫小說,佳作不斷,金句頻出,并形成了他數十年的生活圈和社交圈。
《村莊傳》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他說村莊是他人生的起點,所以必須從這裡開始寫。
在書中,韓星孩化身詩人陳二,又名陳多寶,以童年的視覺,記錄了浙東地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個村莊的生活百科。
那時,村莊被稻田包圍,窗外就是群山,院子裡就是四季。
那時,按照四時節氣生活,逢大節氣則祭祖祭神。
那時,孩子們熟悉每一種農作物的生生不息,熟悉豬牛狗雞等家禽的一切習性。
那時,孩子們沒有多少書本,卻有無數代代相傳的故事、謎語,有生活習俗裡随時可見的文化光澤。
全書分為七章,每章七篇,以七七四十九篇文章,包括地理風俗、植物、動物、遊戲娛樂、疾病、婚嫁、鄉村教育等,還原并悼念那業已消逝的農業時代鄉村生活。
比如書中寫的遊戲,可不是現在孩子們玩的電子遊戲,而是過去孩子們熟悉的陀螺、打夯、玩家家、捉迷藏、跳山羊、跳格子、踢毽跳繩、打紙拍、玩彈珠等。成長于七八十年代的孩子,都會懂這些遊戲。
比如寫節日,“一年十二個月,月月有節日。每到節日,全村的人都商量好了似的,燒一樣的菜,也都帶着些喜氣,待人也比平時和氣。”
比如寫鄰裡關系,“西瓜切成薄薄的一片片,相好的叔伯和鄰舍挨家挨戶送過去。買不起西瓜的人家就吃綠豆湯或者什麼都不吃。後來有了冰棍,感覺整個夏天都是冰棍的節日。”
比如寫家畜,“牛确實是村裡最受尊敬的動物,是農民最大的幫手,和農民一樣實在、善良。看到牛,農民們就具有了翻天耕地的底氣,看到牛,覺得做人也不是最苦的行當。”
比如寫糧食,“所有好吃的植物,看上去都美麗、善良、親切,就是皮膚粗糙的松樹,它的花粉也很香,它松針上的蜜也很甜。小麥就是一種善良的植物,也是給農民們帶來無數享受和驚喜的植物。”“村裡交公糧也是交稻谷,沒聽說過交麥子的,國家發給居民戶口糧票,主要也是買米的。所以,和小麥相比,水稻有點像城裡人,大家對它有敬意,服侍得特别認真。”
根據作者文字的描述,11位書畫家用了3年時間,畫了一百多幅插圖,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感更加精彩。
韓星孩在文後的創作談中這樣寫道,“我成長于村莊。成長的時候,并不喜歡村莊,倒是為生于農村而痛苦,幾乎讨厭那裡的一切。全村都向往城市,希望成為那裡的一個工作人員。”“可是在城市裡又無比懷念村莊的一切,幾乎大部分的夢境都發生在幼時的村莊裡,往後的一切人生故事都以村莊時期确立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最根本的坐标系。”
“寫寫我的村莊,就是寫一寫我的童年,那可能是幾千年傳承下來,卻再也不會有的田園時代的童年。這是我寫《村莊傳》的起因。”
浙江文學院的鄭翔博士認為,韓星孩筆下的村莊可以代表江南地區大部分村莊。他描寫很細膩,語言風格很簡潔,充滿風格的氣息,語言很有魅力。《村莊傳》大部分都在寫吃。為什麼寫吃呢?因為那時候沒得吃,所以對吃的印象特别深刻,頭腦裡滿是吃。關于吃的匮乏,隻有經曆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當然那麼多年過去了,又經過了到城裡買房買車定居,再回看鄉村,回憶都變成美好了。
杭州作家楊紹斌說,《村莊傳》是一座紙上的鄉村博物館。
《村莊傳》韓星孩 著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2年9月版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