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點睛】四合院中,遊人稀少,安靜得可以聽見葉子飄落的聲音,光線穿過古樹的葉縫,投射在木質的窗棂、門廊,斑斑駁駁,是270年曆史的光陰……這寂靜幽深的院落一磚一瓦,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與衰,也是中國近代曆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
在立秋前一天,去了頤和園,時間上湊巧,算是遊園與夏天作别,頗感奢侈的體驗了頤和園之“甯靜的夏天”。
遊人不多的午後,昆明湖畔靜悄悄,有些潮悶的天氣天空不太通透,一層水汽将遠山籠罩,隐隐輪廓綿延天際,定光塔是山巒的點睛之筆,西堤托起綠色的彩帶用各式的橋相連,右側是萬壽山,金色的建築群依山而建,宏偉壯麗,是整個頤和園的主體,左側十七孔橋如虹橫卧,連起一座綠島,微瀾的湖面上船隻遊弋,動靜之間,一幅絕美的山水園林畫卷,恍惚間穿越到了江南的西子湖畔,當年修建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總設計師乾隆皇帝,将對江南美景的癡戀構思到整個清漪園的建設中,從借山于園景;從仿建江南的亭台樓閣,将江南美景美物都“搬”到了京西,造就了京城具有江南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
在乾隆皇帝改建清漪園之前,金明時期,北京西郊一帶已有帝王所修建的行宮園林,到了乾隆年間,乾隆以修理水系、為其母祝壽的理由,花巨資完成了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以西湖為藍本的皇家山水園林布局,
據史料記載,乾隆到清漪園就是遊玩,從不在園中留宿,園中理政和居住的建築很少。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1888年(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将清漪園改名頤和園,并對園中建築改建,成為離宮,慈禧曾長時間居住于此。
慈禧太後的禦碼頭建築匾額上有“水木自親”四個字,據夏成鋼先生的《湖山品題—頤和園匾額楹聯解讀》一書中釋義,語出《世說新語》“梁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山水,便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表達人與自然親和無間的情懷,也是說明了頤和園自然生态環境之美,曆史上對慈禧太後的評價是“凡世間享樂之事,她無所不好”,頤和園之美,自然也深得她喜愛,因此将頤和園作為自己休養身心之處,也有理政的生活,頤和園中的仁壽殿是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在園中居住時,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開展外事活動的主要政治活動場所。
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後晚年時,大概是太過迷戀頤和園的山水,拍攝了許多在頤和園中的生活照,有遊園的乘船賞荷花的,也有個人寫真,還有與外國使節的合影,為頤和園留下了珍貴的人物風貌照。
第一次不是走馬觀花的“穿園而過”,而是花三個小時悠閑慢步于其中一個角落。陽光漸漸偏西,暑熱被湖風吹散,遊人在樹蔭下,在廊亭間,在湖畔,閑坐觀山水。有人架起了相機等一抹斜陽;有人在用畫筆留住這一刻的時光;文學愛好者則用詩詞表達着對頤和園美景的贊歎,孩子們也乖巧安靜的欣賞着眼前的美景。
四合院中,遊人稀少,安靜得可以聽見一片葉子飄落的聲音,光線穿過古樹的葉縫,投射在木質的窗棂、門廊,斑斑駁駁,是270年曆史的光陰;兩個工人正在對廊亭的柱子以傳統方式進行維修,以保證這些珍貴的留存更能經起時間的考驗;樂壽堂後面的院落裡幾株玉蘭枝繁葉茂,據說玉蘭花為慈禧所喜,窗戶邊一株反季節的殘留着幾朵玫紫色,兩位白發老人坐在屋檐下,小聲談論着這裡曾發生過的曆史故事,這寂靜幽深的院落一磚一瓦,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與衰,也是中國近代曆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
折疊頤和園占地面積達293公頃,早已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博物館”,園林中每一處,在時光中,每一季,每一時,每一刻,都散發着世界園林之最的獨有魅力,到北京,頤和園是比打卡的景點,更是去再多次也不會厭的地方。在朋友圈總能看到好友的分享,常流連于園中記錄下園林那時花開、那時光影。
大概,能置身于曆史珍貴的遺存間,沉心去探尋去感受,關于曆史,關于文化,關于藝術,關于宮廷生活,或是關于大自然,是非常幸運而快樂的事情。
從頤和園回來,在網上查詢了一些資料,感覺自己對頤和園的了解太過皮毛,頤和園就像一本關于皇室園林山水建築的藝術寶典,走進園中,便打開了精彩開篇,一步步引人入勝。已過立秋的季節,秋意漸濃,不能錯過頤和園“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已與友人相約,相約昆明湖畔。(尤紫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