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中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号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隐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有“書聖”之稱。
王羲之
王羲之父王曠,曆官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内史;伯父王導,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後朝政之穩定,皆賴其力。當時有民諺:“王與馬,共天下”,史書上亦曾記載東晉建立之初王導與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賀。可以想見其家族之煊赫。太尉郗鑒的女婿。
王羲之憑借門蔭入仕,曆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将軍,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353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病棄官,遷居于紹興金庭。東晉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祠于墓前。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善書法,兼擅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書法史上,與鐘繇并稱"鐘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生平
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 王羲之一歲,
此年仍處于八王之亂中河間王乂、成都王穎舉兵讨太尉、長沙王義。惠帝逃出洛陽。陸機、陸雲為成都工穎所殺,陸機有《平複帖》傳世。王羲之生于此年,有陶弘景《真诰·注》、尚杲《瀑布山展墓記》、張懷瓘《書斷》為證。
惠帝永安元年(304 年) 王羲之二歲
匈奴人劉淵稱大單于, 建漢國,稱漢王。李雄稱成都王。
惠帝永興二年(305 年) 王羲之三歲
王羲之父曠,原為丹陽太守(治所在南京),在此年十二月 右将軍陳敏反晉攻秣陵時,棄官而逃。
永興三年(306 年) 王羲之四歲
東海王越入洛陽先後殺七王,曆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結束。
十一月惠帝被毒殺,司馬熾即位,為懷帝。王雄稱帝,國号大成。
懷帝永嘉元年(307 年) 王羲之五歲
王曠首建過江之策。王導攜鐘繇《尚書宣示表》過江,後傳羲之。
尚書宣示表
永嘉二年(308 年) 王羲之六歲
劉淵稱漢帝,以蒲于(今山西隰縣)為都。
永嘉三年(309 年) 王羲之七歲
王羲之父淮南内史王曠、将軍施融、曹超與劉聰交戰,超、融陣亡,而告失敗。從此上曠行蹤、史無記載,後人有多種猜測。
王羲之此年開始學習書法,衛铄為啟蒙老師。後世對衛夫人的字有很高的評價:
“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宛然芳樹,穆如清風”。
衛铄
永嘉四年(310 年) 王羲之八歲
王敦奔建邺琅邪王睿處。睿任其為安東軍谘祭酒。
漢劉淵卒,劉和繼位,劉聰殺劉和,自立為帝。
永嘉五年(311 年) 王羲之九歲
六月漢劉曜等陷洛陽,俘懷帝并将其押遷平陽,殺晉官,掘諸陵。
中原十族南遷,十二月鎮軍長史周顗投奔琅邪王睿,并見王導。
永嘉六年(312 年) 王羲之十歲
過江士族名流王導、周顗等于新亭飲宴。王羲之伯父王庾為鄱陽内史。
永嘉七年(313 年) 王羲之十一歲
晉懷帝被劉聰殺害。太子司馬邺在長安繼位,為愍帝。任琅邪王睿為左丞相。為避司馬邺之諱,八月改建邺為建康。
愍帝建興二年(314 年) 王羲之十二歲
傳王羲之發現父親枕中《筆論》,書大進。衛夫人說:"此兒必見用筆決也,妾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
建興三年(315 年) 王羲之十三歲
"年十三,嘗谒周顗,顗察而異之。 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由是始知名。"(《晉書·王羲之傳》)
建興四年(316 年) 王羲之十四歲
十一月劉曜進兵關中,陷長安,愍帝降,被解押至平陽,西晉滅亡。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 年) 王羲之十五歲
三月司馬睿在建康即晉王位,改元建武,史稱東晉。十二月愍帝被劉聰所殺。
建武二年(318 年) 王羲之十六歲
三月晉王睿稱帝,為元帝,改元大興。王羲之以伯父王廖為師學習書畫。
大興二年(319 年) 王羲之十七歲
六月,漢上劉曜遷都長安,改國号為趙(史稱前趙)。
冬,石勒稱大将軍。趙王(史稱後趙)。
大興三年(320 年) 王羲之十八歲
祖逖勝後趙兵,收複雍丘(今河北杞縣),黃河以南歸晉。
謝安、孫綽,郗昙、司馬裡生于此年。
大興四年(321 年) 王羲之十九歲
祖逖因北伐無望,憂郁病發,卒于雍州。
永昌元年(322 年) 王羲之二十歲
正月王敦舉兵于南昌,東進建康,王導率宗族二十餘人,每旦詣台待罪。
王敦攻入石頭城殺周顗、戴淵、刁協,劉隗投奔後趙。
元帝卒,太于紹繼位,為明帝。王導輔政。
明帝太甯元年(323 年) 王羲之二十一歲王導為司徒,郗鑒為尚書令。
郗鑒向王導求婿,王導令前來的門生任選,當時正坦腹東廂的王羲之被選中。即“東床快婿”的典故由來。
東床快婿
太甯二年(324 年) 王羲之二十二歲
六月工敦再次反晉,王導、郗鑒等讨敦。七月王敦病逝。其官兵潰散。
太甯三年(325 年) 王羲之二十三歲
明帝卒,五歲太子衍繼位,為成帝。庾氏太後(庾亮妹)臨朝。
王導、庾亮輔政。王羲之起家秘書郎在此年前後。
成帝鹹和元年(326 年) 王羲之二十四歲
《晉書》本傳雲:"在郡兩年而蘇峻作逆。"蘇峻作逆在鹹和二年十一月,七推該是此年。
鹹和二年(327 年) 王羲之二十五歲
十一月蘇峻、祖約以讨庾亮為名反晉。十二月徙封琅邪王昱為會稽王。
鹹和三年(328 年) 王羲之二十六歲
王羲之為會稽王(昱)友。
二月蘇峻陷建康。五月蘇峻遷帝于石頭城。陶侃、溫峤、庾亮等讨伐蘇峻。九月蘇峻戰死。
鹹和四年(329 年) 王羲之二十六歲
諸軍破石頭城,殺蘇峻弟蘇逸。祖約奔石勒。 石勒取長安,前趙滅亡。
鹹和五年(330 年) 王羲之二十八歲
石勒稱皇帝,以祖約不忠于晉為名,殺祖約。王坦之生。
鹹和六年(331 年) 王羲之二十九歲
後趙兵侵犯武進、安縣(今江蘇太倉),被郗鑒擊退。鹹和七年(332年) 王羲之三十歲
王羲之由會稽王友,改授臨川太守。
晉襄陽再次為後趙兵陷。
鹹和八年(333 年) 王羲之三十一歲
七月,石勒死,子弘立,石虎自為丞相。
鹹和九年(334 年) 王羲之三十二歲
王羲之應征西将軍庾亮召請,赴武昌,任參軍,累遷長史。
石虎自立為天王。
鹹帝鹹康元年(335 年) 王羲之三十三歲
晉大旱,會稽出現人食入現象。
鹹康二年(336 年) 王羲之三十四歲
王羲之叔父、尚朽仆射王彬卒。
鹹康三年(337 年) 王羲之三十五歲
王羲之于吳興為官在此年前後,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
鹹康四年(338 年) 王羲之三十六歲
王導為太傅,後為丞相,郗鑒為太尉,庾亮為司空。
庾亮與郗鑒箋,起兵廢王導,郗鑒反對,事未成。
鹹康五年(339 年) 王羲之三十六歲
七月王導卒。八月郗鑒卒。
鹹康六年(340 年) 王羲之三十八歲
正月,庾亮卒。庾亮臨終前"上疏稱羲之清貴有鑒裁。遷甯遠将軍、江州刺史"。
鹹康七年(341 年) 王羲之三十九歲
王羲之卸任江州刺史,由王允之接任。王羲之《敬倫帖》書于此年。
王羲之從兄三彬之子王興之《王興之墓忐》書于此年,此墓志1965 年1 月于南京出土,井引發了關于《蘭亭序》真僞的筆戰。
鹹康八年(342 年)王羲之四十歲
成帝卒,康帝繼位。瘐冰、司馬昱輔政。王羲之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王允之卒。
康帝建元元年(343 年) 王羲之四十一歲
七月庾翼(稚恭)準備北伐。
王羲之有《稚恭進鎮帖》,贊賞庾翼北伐主張。帖稱:"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進鎮,東西齊舉,想克定有期。"
建元二年(344 年) 王羲之四十二歲王獻之一歲
康帝卒,子聃繼位,是為穆帝,年僅兩歲,褚太後臨朝稱制。庾冰卒。王獻之生。
穆帝永和元年(345 年〕 王羲之四十三歲王獻之二歲
庾翼卒。《顔謙婦劉氏墓志》刻于此年。
永和二年(346 年)王羲之四十四歲王獻之三歲
會稽王昱輔政,殷浩為建武将軍、揚州刺史,桓溫出兵攻蜀。
王羲之與謝安(有人認為是謝尚)并登冶城,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永和三年(347 年)王羲之四十五歲王獻之四歲
桓溫攻克成都,李勢降,成漢亡。周撫留為益州刺史。
會稽王昱為抗衡桓溫引殷浩參朝政。
王羲之為護軍将軍。《答殷浩書》、《嚴君平帖》。《谯周有孫帖》書于此年。
永和四年(348 年)王羲之四十六歲王獻之五歲
桓溫加征西大将軍。
《王興之婦墓志》即《王興之墓志》的另一面刻于此年。
永和五年(349年) 王羲之四十七歲王獻之六歲
有人認為王羲之與謝安共登冶城在此年。
後趙石虎稱帝。 衛夫人卒,享年七十八歲。
王羲之《司州供給帖》、《司州疾笃帖》、《太常司州帖》書于此年。
太常司州貼
永和六年(350 年)王羲之四十八歲王獻之七歲
王羲之苦求于出守宣城郡,未獲朝廷準許。
永和七年(351 年) 王羲之四幹九歲王獻之八歲
王羲之為右軍将軍、會稽内史。
下獻之從父學習書怯,王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
兒後當複有大名"。
王羲之《辭郡帖》、《恭命帖》、《此郡帖》等書于此年前後。
辭郡貼
永和八年(352 年) 王羲之五十歲王獻之九歲
王羲之勸阻殷浩北伐,未能奏效。有《與會稽王箋》、《遺殷浩書》。
王羲之引孫綽為右軍長史。
王羲之認為自己在書法上"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
王獻之觀門生樗薄,曰:"南風不競"。
永和九年(353 年)王羲之五十一歲王獻之十歲
殷浩不聽王羲之勸告再次北伐,結果大敗。
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郗昙、王獻之等四十一人,于山陰之蘭亭修祓禊,大家飲酒賦詩。王羲之為詩集作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序》(亦稱《臨河序》)。
永和十年(354 年)王羲之五十二歲王獻之十一歲
東土饑荒,王羲之開倉赈貸并緻書謝尚。
王述力揚州刺史。王羲之輕視王述,恥為其下,"遣使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行人失辭,人為時賢所笑。"
王羲之書《運民帖》。
桓溫以殷浩失敗為由,上疏廢浩為庶人。恒溫獨攬大權。
永和十一年(355 年) 王羲之五十三歲王獻之十二歲
王羲之稱病去郡,三月告誓于父母墓前。從此歸隐,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
與周撫《今在田裡帖》、《來禽帖》、《吾前東帖》等,書于此年前後。
永和十二年(356 年) 王羲之五十四歲王獻之十三歲
七月桓溫自江陵北伐,八月收複洛陽,修複諸陵。
王羲之書有《舊京帖》、《喪亂帖》、《破羌帖》等。
升平元年(357 年) 王羲之五十五歲王獻之十四歲
王羲之辭官後,與道士許邁交往甚密,共修服食,采藥不遠千裡,遊名山,泛滄海。
王羲之書《旦夕帖》在此年。
謝尚卒。王修卒。鐘繇《宣示表》随葬。
升平二年(358 年) 王羲之五十六歲王獻之十五歲
王獻之勸其父王羲之改體。
晉會稽王昱任謝萬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并四州諸軍事,王羲之書《與桓溫箋》,《昨得熙書帖》、《賢室委頓帖》、《群從凋落将盡帖》等。
王羲之《與桓溫箋》指出謝萬無軍事才能,不堪重用。後又緻書謝萬,勸其與士卒同甘共苦,謝萬未納。
升平三年(359 年) 王羲之五十七歲王獻之十六歲
謝萬、郗昙攻燕,大敗,謝萬緻書王羲之雲:"慚負宿願"。王羲之答書:"此禹湯之誡"。
升平四年(360 年) 王羲之五十八歲王獻之十七歲
謝安從兄謝尚逝世,弟謝萬破廢。謝安為謝氏家族始出仕,官為桓溫征西司馬 。
王羲之《謝司馬帖》書于此年。
升平五年(361 年) 王羲之五十九歲王獻之十八歲
穆帝卒,成帝長子丕繼位,為哀帝。
王羲之緻周撫《登汶嶺帖》、《年垂百順帖》書于此年。
王羲之卒。朝廷贈金紫光祿大夫,諸子遵父囑不受。
王羲之作品列表
草書
《十七貼》,《初月貼》,《行穰貼》《龍保貼》,《上虞貼》,《長風貼》,
《賢士貼》,《飛白貼》。
行書
《姨母貼》,《快雪時晴貼》,《喪亂貼》《蘭亭集序》,《奉橘貼》《孔侍中貼》
《寒切貼》,《都下貼》
楷書
《黃庭經》,《樂毅論》,《曹娥碑》,《佛遺教經》
王羲之個性率真、自我,擁有着獨立人格與自由人格,更重要的是,他懷有“仁者”的情懷,愛國愛民,在黑暗的官場中他為政勤勉,事必躬親;他也有着超脫的心境,但卻對百姓始終關懷。
“書能寄情,亦可通情。”正因仁者的情懷,王羲之的書法成為了中和之美的典範。
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總的來說,王羲之的風骨和真性情在當時是一股清流,也正是因為其俊逸的人格和高度的仁者情懷,才造就了王羲之飄逸灑脫而又溫厚和善的書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