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汗青·楊山嶺
前些日子,有學者終于提出要對曆史敬畏的問題。江蘇《揚子晚報》一記者借報說一名叫程步的媒體人在他寫的《真秦始皇》裡說司馬遷用《史記》編說秦始皇的虛假故事欺騙衆人的事,請大家慎待曆史。曆史,不是任何一個能舞文弄墨的人利用自己的才思和生花之筆寫出來的文字故事就能稱作是曆史的。程步寫的秦始皇就是真正的秦始皇?他寫的秦始皇完全沒有了真假的二重性?反正筆者是不信的。司馬遷寫秦始皇時,距秦始皇生活的年代是百年左右——他動筆著述《史記》是在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比距秦始皇生活的年代二千多年後今天寫秦始皇的程步先生肯定要真實得多的。但程先生卻說司馬寫秦皇摻假,他的真從何而來,不得而知。
當《史記》自問世以來就被稱頌為令後人難以超越、永遠值得仰止的曆史文字高峰已近乎二千年的曆史時段中,在近現代一直将其與荷馬史詩相媲美的《史記》中文章也被污垢為造假的今天,我這顆卑微的心滴血了。中華民族大一統觀念實基于司馬遷的《史記》。當《史記》被現代文化人撼動,國史将不在;當近現代的文化文字撼動了國家傳統的曆史文化,國史不在;當《史記》被現代文化人戲谑,中華沒有了“大一統”的民族文化,民族的精神實質勢必産生混亂。這種混亂,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允許的,因為這種混亂,勢必禍及國家不能指望保持住自己的獨立和真正發展的經濟,特别是自己的獨特的文化。
這應該是國學、史學“大家”們思考的課題。但卻也應該是整個社會關注的問題。這種對正典經史的反叛初始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顧颉剛先生的“疑古派”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間,在中國内陸
的曆史文字圈子裡迅猛發展到直接駁反司馬遷的《史記》,試圖在根基上動搖中國經典的曆史地位,是讓人咋舌驚歎的。這麼看來,在文史工具書中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籍貫沿襲封建帝制胡亂定在今安徽鳳陽,不以史典文字記載核定在今安徽宿州,也是正常的,是無所謂的。
但是,問題又來了。當曆史的真實性無須關注——仍以明太祖朱元璋的生世曆史說,他明明是宿北農民的兒子,六百年帝制期間,宿地人不能指認史實;民主及至共和,政府的文史權威機構無視史實,杜撰說他是安徽鳳陽人,宿地人的文化權益和地方感情被再度剝奪。
宿地人被嚴重損害的基本文化權利和被嚴重傷害的群體感情怎麼補償?這應該是個值得重視的沉重的問題。
今天,由誰來反省當初執意給明太祖朱元璋定籍今安徽鳳陽的部門和史學大家即權威人士?誰來負責糾正錯定的曆史——誰來做勘正這一明顯有誤的文字曆史的糾錯工作?會是沒有回應的。在短暫的曆史時期裡,肯定會這樣。
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曆史造假,始自太祖,他及他的家族為了朱姓皇室的根本利益而造假,可建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史權威出版、教育機構為什麼要跟從造假,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四百年前的盱眙縣府為一方繁榮而造假,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宿州地方為什麼不依典正史,同樣是值得探索的地方曆史文化課題。
筆者對明太祖朱元璋生世祖籍的研究,至此可以告結束了,筆者似乎已經完成了“鬼使神差”的曆史使命。現時,距筆者答應安徽省宿州市肖縣地方的朱士君先生即《中華朱氏通志》的副總編寫朱姓曆史暨明太祖朱元璋身家曆史斷代問題的日子,已十多年了,筆者也應該執行自己的諾言了。當然,那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是耗費心血的“私活”,因為筆者發現,他們朱姓氏族費時十數年撰編的《中華朱氏通志》把他們朱姓的由來産生調侃到地生黃帝之前;他們把中華遠古的神話當作自家的信史編撰入朱姓的史冊,這是極不嚴肅的亵渎。但要更正這個謬誤,順正明太祖朱元璋家族與中華朱姓的淵源以及朱姓氏族與中華人種的淵源關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浩繁的文字工作。
中華姓氏的由來曆史,古來就有許多專著,早在大唐盛世有名林寶者纂撰成帙的《元和姓纂》載記着中華朱氏的姓氏由來曆史。進入現代,于中華朱姓的曆史淵源追溯,在二000年就有劉佑平先生根據史料修編的《中華姓氏通史·朱姓》大作上市售傳。劉先生書作的“編者後記”中說,該書中文獻部分多取材于中華書局之《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等。必須坦言,那些文獻資料是筆者生平不曾見得的史料。依自己的閉塞和孤陋寡聞,要完成朱士君先生的熱情邀請,其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可那《中華姓氏通志·朱氏》說明太祖朱元璋的生世祖籍,也是依“野史”編說。劉先生把太祖誕生地定在今安徽鳳陽縣太平鄉孤莊村;亦是“學舌”史學大家吳晗先生的《朱元璋傳》裡的文字說元璋的父母是“天葬”在山坡下。
怎麼理解《明實錄》和《明史》裡有清楚的文字載記着今安徽宿州是朱元璋及其父母桑梓之邦的史實?大凡去過今安徽鳳陽的人們立皇陵周視方圓目所能及處無山,即可知“天葬山腳”是假,就象明史大家毛佩琦先生說地埋太祖祖父的楊家墩至今人們尚能在那塊地方觀知“這個楊家墩方圓丈許,現在還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一樣,那楊家墩自明萬曆二年就水埋其地四尺,至萬曆八年,舊陵嘴水深丈餘,二00八年五月筆者為明光山二郎廟生下明太祖朱元璋之疑去請教蔣中健先生,先生帶筆者去明祖陵,他遙指浩瀚的洪澤湖中一遊艇劃過處告訴我,楊家墩的大概方位就在那方水深處……。在以假說蒙騙國人似已成風尚的今天,即《中華姓氏通史·朱姓》中關于太祖生世的文字難能讓筆者取信。太祖自仲八公以上先祖被續接到斷代十二世的朱玉那裡,據從何來?
據此書續作的《中華朱氏通志》,在明太祖的家世問題上,走得更遠。此志書不留任何懸念地抄襲《中華姓氏通史·朱姓》的無據臆斷,将明太祖朱元璋的所謂上祖朱仲八續接了江南金陵的朱玉族下,我們對那《明太祖實錄卷二十》裡太祖認宿州是他父母桑梓之邦的文獻文字,怎麼解讀?《明實錄》是研究明史的原始資料,這是史學界公認的曆史文獻,以經典文字去核對朱氏志書——《中華姓氏通史·朱姓》的臆斷,顯見謬誤。史志文字最諱忌的是虛誣,以稗官野錄裡的傳說故事做朱姓氏族的先祖傳承曆史,更是筆者不敢恭維的。
朱姓人家,遍及中華;世界各國,都有朱氏子嗣。怎麼将中華朱姓的由來源流梳理清楚,以筆者的淺薄才識,是決難勝任卻又必須試圖完成的工作,是不自量卻又不能不為之的困難工程。唯能自勵的動力是心系真實曆史使命尚不敢服老;唯能支撐自己勉力做此工程的是《中華朱氏通志》的副總編朱士君先生在宿北“四朱”聯會上點評筆者“作文”的三點優勢:筆者有志力,且固執;有一定的時間;有些文化基礎。但是,要給《元和姓纂》拾遺補缺,要更正《中華姓氏通史·朱姓》裡的錯誤論述,要改變《中華朱氏通志》對中華朱姓起源謬誤,是要擔很大風險的;要給朱元璋的上祖續接上有據的祖根,更不是易事。雖然說自去年承諾了朱士君先生之後就不斷地搜集、準備了相關的文獻資料,打了些腹稿,要将那些東西整理成系統可讀的文字,更關鍵處是要整理出讓讀者特别是朱姓人家信服的文字資料,以筆者的文化才資,是膽大妄為的。至此能袒露的自信的是,筆者決不會引用私乘野錄為信史,更不會象前面兩部“朱氏”大作中的文字那樣,把虛妄的神怪傳說引據為朱氏之姓源。
不怕大家笑話,自此後,筆者要暗自祝禱的是請朱姓先祖在冥冥中助筆者神思;每為此捉筆在手要做的首要是叮囑自己老實做文,切莫虛誕害人。現實的生活,無處不須真實,曆史更是如此。筆者發現,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對文化曆史的關注超過了我自少年朦胧些事體至今的近五十年間的任何一個時期。為生活奔走他鄉卻關注着曆史真相的安徽壯漢黃海清出于義憤掌掴了清史大家闫崇年,足證社會人群對國家曆史文化的特别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關注程度。治郡者即布政給社會的人們需要真實的曆史為鑒施政萬民,人民大衆也需要真實的曆史張揚民族精神。當始自秦漢的正統國史被國家養育的一些個“大家”用戰國文化裡的私乘野史擊碎,泱泱中華的五千年文化被他們塗抹得一片淫蕩,堂正典史被他們鼠齧糟遢,當以國為家的豪情和古來就特有民族自大精神被似是而非的“疑古”史學擊打的蕩然無存,沒有了“自家神聖精神”的中國人,何以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時,筆者愈加自哀自憐自己身為宿地人卻不能依正史引宿地農民的兒子朱元璋名歸故裡、魂歸故裡,更哀憐宿地的孩子自中華大地推翻帝制近百年間卻不能有倚祖張揚的資本。筆者憤而呼号近現代的史學大家們,請您們尊重曆史,請您們看重經典,請您們尊重類如壯漢黃海清的平民百姓的話語權,不能再任性臆改曆史,再作類如以野史平推明太祖朱元璋三百裡到安徽鳳陽等地,做損害、傷害宿州地方人群的文化權益和宿地人群精神感情的等同蠢事。讓國人迷失對曆史真相特别是文字文化曆史的判斷力,那不是“百家争鳴”,那是隻有魔鬼才幹的壞事,這也是筆者将要結束這篇文字時,對社會的呐喊。
作者:趙汗青,名先傑,配字汗青,男、漢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資深媒體人、文史作家、文化學者、博士。1992年起:先後任安徽經濟報宿州記者站站長、美國麓鹿出版社華文版副總編、《中國新聞雜志》副總編輯。 已出版20萬字軍事曆史小說《垓下之戰》等九部作品。 宿州市黨史研究員、市僑聯常委、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會長
作者:楊山嶺,男,安徽宿州市符離人,文化學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