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促進青少年發展的措施

促進青少年發展的措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4 13:23:54

合作行為有助于青少年提高學習動機和學業成績,也有助于青少年同伴關系的發展。總結以往研究可以發現,影響青少年合作行為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養方式。霍頓(Holden)的研究指出,父母教養方式的不同會導緻兒童做出不同的行為(抵制行為或合作行為),對父母教養方式進行積極幹預後發現,兒童的合作行為和合作情感也會發生變化。國内學者以母親教養方式為例,研究了教養方式對兒童合作行為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勞動合作中,母親教養方式中的懲罰性、接受性和拒絕性均與兒童的合作行為呈正相關。

促進青少年發展的措施(影響青少年合作行為的因素)1

  二是交流。良好的交流能夠促進合作的發展,但不同的交流形式對青少年合作行為的影響是不同的。美國學者納奎恩(Naquin)等人研究了電子郵件交流(E-mail communication)對于合作的影響,結果發現,郵件交流與現實交流的結果正好相反,通過電子郵件交流的人表現出較少的合作行為與合作情感。可見,現實中的交流更能夠促進合作和合作的發展。

  三是信任。信任的心理學研究始于經典的囚徒困境實驗(prisoners’ dilemma),在這裡信任是指個體處于困境或不可預知的風險中時,認為對方值得信賴,且不會利用自己的信任為他自己謀取利益的心理。在博弈範式和信任情境的研究中,心理學者通常将信任行為等同于合作行為。近期也有學者研究了信任與合作的關系,結果發現,個體的合作行為與他們對他人的信任态度呈顯著正相關。

  四是行動目标。具有共同的行動目标是合作的基礎。早期關于行動目标與合作之間關系的研究發現,如果兒童出現合作行為後能夠獲得獎勵,那麼兒童就會将獎勵作為共同的行動目标,而當獎勵撤銷後,無論是合作的行為還是合作的情感都會減少。有研究發現,如果兒童的行動目标不同,他們的行為就會不一樣,當行動目标一緻或具有合作性的行動目标時,兒童就會表現出更多的合作行為和合作情感。

  五是人格因素。以往對于合作行為的研究發現,在衆多影響合作行為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最常被讨論到的因素之一。例如,羅西(Ross)和勞什(Rausch)研究了大五人格與青少年合作行為的關系,發現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是影響合作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宜人性維度得分較高的人表現出更多的合作傾向。同時,宜人性與不良競争之間存在負相關。還有研究團隊通過整合的多層模型探讨了大五人格與青少年合作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人格因素能夠很好地預測合作的水平。總的來說,人格因素尤其是類似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因素與青少年的合作行為有着密切的關系。

  六是移情能力。移情指的是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國内學者在讨論合作創造力的問題時提到,在東方文化背景下,合作創造力的發展與個體的移情能力有關。總的來說,移情能力較高的個體能夠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從而促進合作行為的發展。國外近期的研究也證實了移情與合作之間的關系,比如朗布爾(Rumble)等人研究了移情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認為移情是化解人際間誤解的有效工具,從而有助于人際間合作行為和合作情感的發展。

  七是性别因素。近期的一些研究發現,合作存在性别上的差異。查尼斯(Charness)和盧斯蒂奇尼(Rustichini)研究了團隊活動中的合作,結果發現男性在團隊活動中的合作要少于女性,他們對此的解釋是男性希望通過競争來鞏固自己在團隊中的地位,而女性則是希望通過合作來體現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然而,塞爾(Sell)和凱珀斯(Kuipers)從結構性社會心理學的觀點(Struct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View)出發,認為性别對于合作行為的影響是不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性緣于社會心理結構的不穩定性。因此,性别對于青少年合作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除了以上一些常見的影響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也被認為會影響青少年的合作行為,但這些因素的實證支持并不多。例如,邁茲(Mize)和科克斯(Cox)的研究指出,兒童的言語能力會影響他們的合作,這可能是因為言語能力通過影響兒童的交流來影響同伴間的合作。奧什(Ausch)則認為,兒童青少年的合作行為和合作情感依賴于活動的類型,在合作性的活動中,兒童的合作會增加,而在競争性的活動中,兒童的合作就會減少。還有研究認為,主客體關系認知、個體在群體中所處的地位、合作訓練等都是可能影響合作行為的因素。

  既然合作行為對于青少年的學業、人際關系等都有重要的影響,那麼對于青少年合作行為的培養也就成了該領域的一個重要内容。青少年的合作行為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加以培養。一是在特定的訓練環境中,通過設計良好的訓練方案來實現合作的提升。二是在學校教育教學的環境中實現合作的提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可以通過合作小組、合作學習等活動形式來提升合作水平;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可以通過教師的積極作用來影響學生的合作行為,從而實現學生合作水平的提升。在不同的情境和條件下,可以選擇恰當的方法。例如,當培養對象是幼兒且群體數量較少時,可以運用特定的合作訓練來培養幼兒的合作行為,這樣可以充分考慮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如果培養對象是在校學生,尤其是面對整個班級甚至更大群體時,從教學角度出發的培養模式或許更加适用。

  (本文系陝西省社科基金項目“陝西省鄉村中小學心理健康工作調查研究”(2020ZX2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創業心理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殷華西 周蘇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