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1 13:13:09
要什麼就買什麼?孩子跟幸福無緣

趙姐家生活富裕,全家都特别溺愛樂樂。隻要孩子看上的玩具,趙姐必然會買回家,零食也是從未“斷貨”過,可以說是有求必應、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

有一次趙姐去拿快遞,把孩子送到我家。我特意準備了水果沙拉,樂樂不吃;又拿來好多玩具給他,也不玩。一個人愁眉苦臉的在屋裡轉來轉去,摸摸這裡、碰碰那裡,但好像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趙姐回來後說:“哎!總感覺我們家樂樂沒有别的孩子快樂,你說我們家情況又不是不好,吃、喝、玩各方面也沒委屈過他,要啥沒有啊!”說完打開新買的合金小汽車,誰知孩子面無表情的拿到手玩了不到5分鐘就撇一邊了。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要什麼就買什麼)1

很多家長認為,隻要孩子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孩子就會高興。但是這會導緻孩子的追求變高,孩子反而會變得不容易滿足。俗話說,“知足常樂”,不知足的孩子就會悶悶不樂,即便得到心儀的玩具,也會覺得是理所當然,從來不會感覺幸福和快樂。那麼,孩子的幸福是什麼?

看過這麼一段話:

幸福是什麼?

弟弟說:“幸福是媽媽給我買變形金剛”。

幸福是什麼?

妹妹說:“幸福是媽媽給我買漂亮的芭比娃娃和裙子”。

記得有一次帶大寶去廣場玩,經過門口地攤兒時,孩子看上一套質地不怎麼樣而且體積很小的工程車玩具,便開始跟我商量:“媽媽,我玩的時候好好表現,不讓你擔心,然後一會兒咱們回來的時候可以給我買一套嗎?”

看孩子陳述的有理有據,也沒有勉強我,而且臉上浮現着大寫的喜愛之情,我當即準備給他買。正在掏錢時,孩子興奮地跳起來:“噢耶!噢耶!我太開心了”,濃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接到玩具後,用雙手抱着一邊單腳跳躍向前跑、一邊哼着小曲:“挖土機我喜歡、還有吊車也喜歡,都是我的啦啦啦……”

相反,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從小物質條件優越,不愁吃、不愁穿,當他們得到“變形金剛”、“芭比娃娃”和“裙子”時,會認為這些本來就屬于他們。因為父母會給他們買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什麼特别值得開心的。然而,稍有不順心倒是很敏感。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要什麼就買什麼)2

軍軍陪媽媽去逛街,回來時候想吃冰激淩。而媽媽隻剩8元,東西較多打車需要6元,于是準備買個便宜的雪糕。可是軍軍偏要吃一個盒裝的,标價7元,說這個自己沒有吃過。媽媽委曲求全給他買了,心想:隻要孩子高興就行,剩下1元也夠坐公交車。可沒想到孩子一路上抱怨說後悔選這個,不好吃,應該要旁邊那個草莓味的……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在《愛彌尓》一書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會讓孩子對幸福麻木,不懂得珍惜得到的東西。最後,父母千方百計的給予滿足,可孩子卻正在醞釀新的需求——溺愛,讓孩子跟幸福無緣。

溺愛會讓孩子形成的性格特點
  • 任性

孩子在家裡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全家圍繞他一個人轉,孩子就形成了“說什麼就是什麼”的思維定式。當有一天走入社會,看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也會覺得就是自己的,于是就會去搶,人家不給就哭鬧不止、非要不行;即便有機會剛好又買到一個一模一樣的,可能孩子仍然覺得别人手裡那個好。

孩子任性又執拗,認為不管得到什麼東西都是不容商量的,就像父母那樣無條件的滿足自己,别人也應該這麼做。另外,他們不會妥協,隻要事情不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就不高興、亂發脾氣。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要什麼就買什麼)3

  • 貪心

這類孩子的典型特點就是:看見什麼都想要,要到手之後新鮮感很快消失;遇到自己愛吃的東西就想獨吞,當自己真吃不完了才肯分享給其他人。例如:買玩具時讓他二選一,孩子非要兩個;辛辛苦苦準備好孩子最愛吃的排骨飯,卻偏要吃雞蛋餅;洗好了櫻桃端出來準備一起吃,孩子說自己一個人就能吃完,不讓其他人碰……

被物質“富養”大的孩子無比貪心,他們眼裡隻有自己,隻能感知到自己還沒有得到什麼、哪些東西不好,而從來不會去感恩别人的賜予或分享已經擁有的。

别用“溺愛”彌補角色的缺失

第一種情況是家長沖動的打了孩子後,為了彌補孩子的心理創傷,采取的一種補償性措施。小李脾氣暴躁,總覺得孩子很煩。一次自己玩遊戲時,孩子玩的紙飛機剛好落到他手機上,擋住視線輸了一局,他立馬朝孩子用力甩了一耳光,孩子受了極大的委屈,哭的不停嘔吐。小李後悔莫及,給孩子買了昂貴的遙控汽車。往後每次遇到類似情況,都會服從孩子的一個要求,慢慢就成為了習慣性地滿足孩子。

其實,過多的物質獎勵掩蓋不了家長所犯的錯,你用物質獎勵試圖給孩子“止疼”,當再次遇到同類事件,孩子會小題大做,甚至要挾家長采取彌補措施。要記住,父母的角色包括照顧孩子的内心,當孩子受到委屈時,要真誠的道歉,還要主動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隻有這樣,孩子才會發自内心的幸福。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要什麼就買什麼)4

另外一種情況是,父母平時很少陪伴孩子,想通過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表達父(母)愛。蘭蘭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回家兩三次,每次回來都很疼愛孩子,不管孩子想要什麼都會一一成全。直到有一次,蘭蘭說要告訴爸爸一個秘密,而爸爸忙着打電話,蘭蘭開始哭喊:“爸爸根本不喜歡我,回家三天了都沒認真聽我說過一句話。要是這樣,不如把錢直接給我、然後回去上班得了,我要什麼可以自己買!”

物質的滿足其他人也能做到,但是爸爸的陪伴卻無人能替。因此,物質滿足沒有帶給孩子幸福,溺愛也沒有彌補父母角色的缺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和聊天。爸爸應該把有限的時間用來多關注下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比如:當面聽孩子分享身邊的趣事、讨論一下孩子的夢想等。

孩子要什麼就給TA買什麼,隻會讓孩子曲解愛的含義,甚至透支父母的一片好心。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對,越是彌補,反而越容易“提醒”孩子感知不幸福;肯花時間關注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要什麼就買什麼)5

真愛法則:精神上的陪伴能讓孩子感知到幸福

教育專家指出:“愛,并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也不是給他錢滿足他的物質需求,而是給孩子一種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希望,同時改變自己目前的行為狀況。”

當孩子學會收拾玩具,父母獎勵給孩子一張冷冰冰的人民币,不如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當孩子受了委屈而哭鬧,父母取來零食分散孩子注意力,不如直接張開雙臂抱抱孩子。不帶任何感情的物質獎勵,永遠抵不上爸爸媽媽喜悅的贊賞。所以,請多給孩子精神上的陪伴。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要什麼就買什麼)6

朋友家的欣欣3歲,晚上睡覺前喜歡聽故事。有一次朋友忙着跟老公商量事情,就拿來一個洋娃娃讓她摟着睡。半小時後,孩子睡不着跑出來:“我想讓媽媽給我講故事,然後我睡着了再出來跟爸爸聊天”。爸爸說:“你剛才不是說想喝牛奶嗎?我給你一包先拿着,睡醒了就喝好嗎?”孩子不同意。爸爸繼續商量:“你聽話,明天讓媽媽帶你去遊樂場玩,不然就不去哦。”爸爸話音剛落,欣欣情緒激動的哭了出來:“我聽話,但是我不喝牛奶,也不去遊樂場玩,我就想讓媽媽哄我睡覺,牛奶不會講故事……”

兒歌《爸爸媽媽聽我說》有一句歌詞:“我的煩惱又有誰能知道?”、“爸爸聽我說,媽媽聽我說,我喜歡和小朋友蹦蹦跳跳;爸爸聽我說,媽媽聽我說,我也喜歡和你們打打鬧鬧。”很多時候,孩子的煩惱不是錢不夠花、吃得不夠好,而是父母的不理解和不搭理。因此,父母的牽手和擁抱,多跟孩子互動,跟孩子一起瘋玩,孩子就會很幸福。相反,得不到父母真正的關心、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卻是不幸的。


對孩子的愛要适度不要過分寵溺(要什麼就買什麼)7

鄭重聲明:本文為頭條号作者原創,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