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80年代的煤炭

80年代的煤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10:43:10

煤炭是早年城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清乾隆年間大青山挖掘出煤炭,煤炭就替代柴草進入了歸化城做為燃料應用到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有需求就有市場。清末民初,有牛馬車拉煤炭到舊城(歸化城)西南一帶出售,并行成煤炭市場,著名的字号有開在通順南街的“公義店“,通順西街的“元盛店”、“元泰店”,橋頭街的“萬義店”店。後又有開在小西街的“義記”炭鋪,小召後街的“廣記”炭鋪、南順城街的“玉成公”炭鋪、西順城街的“德本厚”炭鋪等。在綏遠城則是由小車推着炭賣。

80年代的煤炭(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呼和浩特市煤炭供應點)1

解放後,煤炭納入國家統購計劃,是國家管控的資源,由國家統一調配,私人不準經營。于是,由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員會在市區設置炭場,是計劃經濟時期供應城市居民生活用煤的供應點。呼和浩特市轉門成立煤建公司,下設若幹個炭場來保障供應。煤炭在呼和浩特市有東炭、西炭之分,東炭即山西大同炭,大同炭熱卡高,深受消費者歡迎,但是價格偏高。西炭指包頭炭,這種炭熱量低,但價低。 在舊城分别建有公義店,大召前、石頭巷、九龍灣、五塔寺、乃莫齊召等炭場。1980年前,乃莫齊召院裡就是呼市煤建公司設置的供應周邊居民生活用煤的炭場。市民購炭必需有購煤證,每戶每季度按時定量,定點供應(每季500斤,冬季加500斤,那時候采暖期是5個月,即每年的11月15日至來年3月15日)。炭的品種有楊圪愣、營盤灣,統稱西炭,偶爾也會來點東炭(大同炭)。

有炭廠,就有送炭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堆在炭廠供應的煤炭全是混合煤,就是塊煤、面煤混在一起。夏天還好,冬季一到人們就總想弄些塊煤好生火爐子取暖用,于是就需要送炭人的幫助。送炭人對煤的産地、燃燒程度很内行。什麼樣的炭耐燒,什麼樣的炭煤矸石多,很有說道。當時的内莫齊召炭廠就有一位送炭人,姓蘭,居住在民市南街20号迎街房,他身體健壯,以送炭為生。因為經常與煤炭打交道,所以臉上身上都是煤粉末。人們都叫他“黑小子”,真名反而忘了。當時隻要一說“黑小子”,人們就知道是送炭人。他運送煤炭工具是排子車(此車現已不見),按距離收費,每百斤約5分至8分錢。當時居民們一般買300到509斤,不像現在論噸計算。排子車前後擋以柳芭然後用麻繩捆住,裝上煤就拉走了。

1980年後,各單位紛紛拉煤分給職工,于是國營煤炭廠悄然退出百姓家庭。

文曹建成2016年

此文已經申報著作權,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