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要求我們在關鍵處多制造亮點,以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而精心設計開頭、結尾是作文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兩道“工序”。一個亮麗的開頭能使人見之傾心,頓生好感;一個精彩的結尾亦能讓人難以掩卷,拍案叫絕。
題目
(2016·北京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50分)
《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記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老腔”已超越其藝術形式本身,成為了一種象征。
請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從老腔的魅力說開去,不要局限于陳忠實散文的内容,觀點明确,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品讀佳作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歲月極美,在于它的必然流逝。”三毛如是說。很多事物經曆了時間的沉澱再度展現在人們眼前,帶給我們的是何等的震撼!
老腔,一種富于藝術魅力的老腔,代表着先人的智慧和生活趣味。陳忠實曾描繪老腔“是發自雄渾的關中大地深處的聲響,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濤聲,也像是驟雨拍擊無邊秋禾的嘯響,亦不無知時節的好雨潤澤秦川初春返青麥苗的細近于無的柔聲,甚至讓我想到柴煙彌漫的村巷裡牛哞馬叫的聲音……”
的确,與當今千篇一律的流行音樂比較起來,老腔中各色樂器的合奏緩解了人們心中如山的壓力,悠揚的歌聲、震人胸腑的神韻給如今浮躁的社會送來了一縷清風。這便是老腔的魅力,無法取代的魅力。
也許有人會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古老的就應該退出曆史舞台。其實不然。細細品味,我們能從那一個個長條木凳上領略它的樸實無華,我們能在演員的秦聲土語中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能通過雜亂而又匠心獨具的合奏中體會中國文化獨特的美……如果老腔不能繼續傳承,将是我們莫大的損失。
令我們欣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表演者在将老腔魅力盡情演繹。《白鹿原》改編為話劇,導演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主持人被震撼得跑上舞台與演員一起吼唱;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譚維維的一曲《華陰老腔》在沒有配樂、隻是衆多漢子敲鼓伴奏的氛圍中,讓更多的人更進一步地認識了這獨具魅力的“神曲”。
雖然物換星移,雖然時光流逝,但是“老腔”不會老去,歌唱真與善的藝術不會老去,充滿活力的文化不會老去。那來自渭水波浪的濤聲,從遠方傳來;那來自大地深處的聲響,從地心傳來;那來自生命的一腔腔呐喊,從血管傳來……它将會繼續吸引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将會繼續震撼一代又一代的龍的傳人。
亮點點評
1.雕琢鳳頭,美麗精緻。這位考生很好地掌握了應試作文“鳳頭”的妙處,在開門見山的開頭一段,恰到好處地引用三毛的哲語,把開頭成功地雕琢成既有思想又有文采的“鳳頭”,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
2.精心剪裁,詳略适度。作為臨場急就之作,該考生調動讀寫積累,最大限度地選用自己熟知的素材,恰到好處地使用素材,做到了精心剪裁,事例有詳有略,布局合理。
寫作技巧
一、打造好開頭
(一)好開頭的要求
1.快——迅捷。入題要快。最好是開門見山。記住,不要玩“深沉”,不要玩玄而又玄的“哲理”。應旗幟鮮明,快人快語,盡快釋放“動情力”,迅速打動閱卷老師的心。
2.簡——簡潔。這是明朗的保證。開頭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
3.靓——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多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還可引述名言、講述寓言故事導入話題。
(二)開好頭的方法
古人雲“先規矩而後巧”,好的開頭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漸掌握,在今後的寫作實踐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下面就介紹一些好的開頭方法。
1.開門見山法
開門見山,是考場議論文采用率最高的一種方法。即在文章的一開頭就與全文的中心論點保持方向一緻,不是亮出觀點,就是導出觀點。
例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與厭惡之情,然而,當這種好惡之情摻入對真理的認識時,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勿以好惡論斷之》開頭)
點評:一起筆就緊扣情感與認知,以一種假設将讀者的思維引向對本質問題的思索,文章的立意顯得十分深刻。這樣的入題方式,簡潔,卻分量十足。
2.引用名言法
引用名言,就是在作文開頭就直接引用一句名言警句,并且用這句話作為全文的中心論點。這裡所說的名言,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諺語、詩詞歌賦等。
例 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語所說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故而,在認知事物時便不自覺地附着了濃濃的個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裡出西施”的纏綿,“感時花濺淚”的悲戚。
(《怎一個“情”字了得》開頭)
點評:文章開頭即緊扣住一個“情”字,在三句話中嵌入了三句有關情感的名言,顯示出考生較為紮實的寫作功底。底蘊說白了就是積累,走上考場的時候,相信不少考生都已積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高考作文就是要把平時的積累展示出來。
3.設問開篇法
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問題。使用這種方法能啟發人的思考。
例 怎樣看待得與失呢?關鍵要看為什麼得,為什麼失,如果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犧牲一些個人利益,這樣的“失”是值得的。相反,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種“得”的代價,是遭人鄙視和唾罵!
(《得與失》開頭)
點評:在文章開頭,先就要議論的問題提出疑問,然後在回答問題中提出自己的觀點,簡潔明了。
4.闡釋概念法
在文章開頭,将标題或相關概念的含義解釋一下,從而明确全文的中心論點。
例太陽每天東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過,我們都在看似平靜的生活裡奮力地拼搏。若說詩意地生活,在我看來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馬紮羅之雪時的浪漫,不是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紛繁現世之中,留一方淨土種理想,然後一刻不停去奮鬥,直至收獲人生一片金黃麥田。
(《詩意地生活》開頭)
點評:文章開頭準确解釋概念,給人印象清晰明确。
5.排比入題法
用排比的句式,引入議論文,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
例 你會因喜愛北國的皚皚白雪而對南國的椰樹海風不屑一顧嗎?你會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橋流水、青瓦白牆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嗎?你會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經典名著《紅樓夢》嗎?你會鐘情流行音樂而厭煩“沉悶乏味”的古典音樂嗎?
古希臘哲人曾說,人是感情的動物。因此,面對大千世界,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喜好憎惡往往會影響到對人、對事的看法。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架天平,有個自己的标準,用來衡量周遭的一切。
(《心中的天平》開頭)
點評:優雅的語言、和諧的音節、豐富的形象還不足以觸動你的情感嗎?還不足以讓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來對美的感知,對人對事的看法,都是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響”嗎?
6.比喻入題法
在高考作文中,用比喻的形式,也是一種入題的思路。引用一個故事、一則寓言,或者一段笑話作為譬喻,然後從譬喻中引出總結的中心論點。
例 《笑林》中有這樣一則笑話:一個人走路時不小心跌了跤,爬起來走了幾步,又摔了一跤。于是他懊惱不已:“早知還要摔跤,當初何必爬起來呢?”這樣,他坐在路上再也不起來了。這個人是可笑的,他的可笑之處在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新生事物就不可能出現,社會就不可能向前發展。
(《跌跤與摔跤》開頭)
點評:一個可笑的故事開頭,一下子吸引了讀者,形象生動,文章的意趣頓生。
7.轉述材料法
如果是材料作文,在開頭直接地引用材料,轉述材料,也是一種入題的好形式。材料作文的開頭要注意三點:一是轉述材料必須簡潔,二是必須根據試題要求和提示轉述,三是迅速從叙述轉入議題或論點。這樣的開頭,既緊扣材料,又緊扣話題,突出中心,可謂“一舉三得”,起到了開宗明義的效果。
例 兒子與鄰居說了相同的話,富人卻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擺布,莫讓感情的砝碼左右了你的判斷。
(《莫讓感情迷了是非眼》開頭)
點評:采用轉述材料、簡潔入題的形式,觀點明确,直截了當,讓人眼前一亮。
二、打造好結尾
(一)好結尾的要求
1.完成主題。結尾要使讀者對全文有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認識。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贊美“卒章顯志”的寫法,就是說篇末要體現主旨。
2.簡潔有力。結尾是給讀者以最後的、決定性的印象的部分,不能拖泥帶水,要言簡意赅,明确有力。
3.令人回味。這與開頭要引起讀者的興趣一樣,結尾要令其念念不忘,有“餘音袅袅,三日不絕”的效果。
(二)收好尾的方法
1.首尾呼應,結構圓合
這樣的結尾,一是呼應标題,凸顯話題意識,強化文章主題;二是呼應開頭。呼應開頭顯得文章結構完整,關合嚴密,可給讀者留下整體性的美感。
例 【開頭】 一位曆經無數商戰感到身心疲憊的企業家到禅寺參拜。企業家問胡須雪白的高僧,如何才能讓自己和企業創造最大的價值。面目慈祥的高僧沒有直接回答企業家的問題,而是指了指正在淘米準備做飯的小和尚旁邊的米桶,問道:“一碗米有多大價值?”
【結尾】 要敢于把自己釀成一瓶酒,哪怕機會微小,前途渺茫,但隻要你努力了,生活中的風雨,前行路上的挫折,就會成為将自己釀成美酒的酒曲。用苦難來發酵,用執着來升溫,挺過去,你就會成為芳醇甘洌的美酒。
(《把自己釀成一瓶酒》)
點評:文章開頭,借一個小故事,提出了怎樣使人生價值最大化的問題,以反問作結,留下懸疑。結尾則用一個比喻“把自己釀成一瓶酒”,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改變越大,困難成本越高,人生的價值就越高。且這個結尾,圓滿地總結了全文。
2.卒章顯志,畫龍點睛
就是經過層層論證,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或鑄煉哲理語句,以畫龍點睛之筆,使文章主題深刻化。
例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魯迅《拿來主義》結尾)
點評:作者于結尾處總結全文,強調“我們”必須實行“拿來主義”,但要注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設問收束,總結感召
例 寫罷此文,掩卷沉思:我們是否有勇氣嘲笑鳥的單純?仔細想想走過的路程,我們是否也有過像它們一樣的錯誤?在經曆了許多事情之後,我們完全有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尺長”不能笑“寸短”!
(《“尺長”豈能笑“寸短”》結尾)
點評:這篇文章以設問結束全篇,設計的“兩問”聯系到“我們”自身,在綜合全篇、收束文章論證内容的同時很能發人深省。最後,又以“結論”引出文章的中心,進一步點題,間接回答上面的“兩問”。“問”以收束,“答”以點題,一氣呵成,幹脆利落,成為全篇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