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藝海拾貝名言欣賞

藝海拾貝名言欣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04:08:34

作者:孫顯旺

運河邊上油坊鎮,鎮南三裡魏家村。

隻見一條南北大道,直經該村街心橫穿而過,眼看着把村分為東西兩半。因村以“魏姓”命名,又因南鄰一村稱“前魏”,因此名前加“後”字,正式改“魏家村”為“後魏村”。在明朝永樂年間,又有“劉姓"移居于南北大道以東,後來就有東“劉家頭兒、”西“魏家頭兒”之美稱。當然陸續又有“李姓”、“吳姓”、“王姓”、“張姓”、“康姓"遷居于此,圍團成為一個整體村落。可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家“崔姓”,相傳來此處居住最早,稱謂“土著人”或說“土民”。

就在這塊被衆人贊譽風水寶地的“後魏村”,即位于“魏家頭兒”,緊鄰南北大道的西側,有一座高出地面五尺、占地數畝的規模氣派而宏偉壯麗建築,就是遠近有名的道觀“十方院”。這道觀建于何年何月,誰人所建?無人知曉,更無可靠的曆史資料記載,難以查考。曆經數百年直至今日,先有“十方院”後有“後魏村”,還是先有“後魏村”後有“十方院”,隻是個解不開的謎。又根據各姓氏僅保存“家譜”中記載所遷移民時間推測,或是明朝初期,或是元朝時代所建,且無定奪。

相傳,當年“十方院”座北向南,門前場地寬闊,石闆鋪地,靠街砌有階台五步。門兩旁豎着高高旗杆,最上端飄拂着“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旗幡,很是顯眼。漆紅的起拱大門,門楣上方書有“十方院”三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在門前的兩側分别蹲着一人高的石獅,長年累月盡職盡責的把門看護着道家聖地。

院内古樹參天,綠草如茵,清幽僻靜。在院的正中央,穩卧有數噸重的巨型“赑屃(bixi指龜)背負石碑”,碑正面镌刻着,猷勁有力、潇灑飄逸、隽秀脫俗的楷書碑文,滿滿地記載着“十方院”的由來及年号。石碑碑頭镂刻有五龍戲珠浮雕,象征威震四方,雄視古今,鎮宅招财之吉祥寓意。

且看那體态豐滿,栩栩如生的赑屃,頭略擡,頸前伸兩米有餘;瞪大的圓眼晴,兩隻小耳朵向後抿着;鼻頭寬,鼻孔圓,兩隻尖牙外露,大嘴緊閉,給人的感覺并不是兇猛,反而有些憨态可掬。凡進門前來的人無不伸手扶摸或兩腿一跨坐于其身,倒有一種安全和神聖之感。

在此往裡正北五間大殿為玉皇宮,起脊帶有祥鳥瑞獸、四角翹檐、金頂紅牆、琉璃瓦鋪頂,富麗堂皇。台階、前檐相通于甬道連接東西大殿,屬古建築的典型模式。殿内供奉玉皇爺像,其傳說是統轄神仙世界的天神。在道教有一句名言:“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扶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就是說的玉皇大帝是何等的正氣凜然,也是不可侵犯的。玉皇大帝其左右各有文武大臣供像六尊,殿前站班的是能掐會算的袁天罡、李淳風。

東大殿三間為關帝廟,平地立柱砌牆,翼角翹揚,上覆琉璃瓦,門兩邊抱柱上分别寫有:“義存漢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殿内正面供奉戎裝關爺像,旁有牽馬墜蹬的周倉,扶關公青龍偃月刀,神采奕奕。兩邊山牆上壁畫有:關雲長生擒寵德、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大戰長闆橋等繪制圖案,多姿多态,别具一格。兩邊還寫有楹聯一副:“英雄幾見稱夫子,家傑如斯乃聖人。”因關公授封武财神,竟有人書聯對為:“财從何來有德自然生财,富自奚求求人不如求己”,其意深刻,最能教化人。

西大殿為奶奶廟,雕龍畫棟,蔚為壯觀。殿内供奉的是東嶽大帝的妻子碧霞元君,也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泰山奶奶”也為其人,因此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民間認為是庇佑衆生的一位仙。奶奶廟自古就是求子嗣、求姻緣、求财運的仙家場所。據說,在奶奶廟求平安最靈驗。其左側是“佩霞元君”,俗稱“眼光奶奶”,能指點迷津;其右側是“紫霞元君”,俗稱“送子娘娘”,能賜予兒孫。其為姊妹仨,都入道成仙。

再說,這“十方院”名字含義知多少?響名稱為“金阙宮”,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十方”,有雲:“十者,數之具也。一為東西,l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方者,後世推而廣之,為方位之謂也。”十方之說廣而流布,實為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天、地,十個方位組成,是道教一貫倡導的“十方叢林”之說,而取名的。

多少年,初一、十五,逢年遇節,十裡八鄉的那些善男信女,紛紛來此進廟虔誠上香,祈禱求願。廟内整日煙氣缭繞,鐘罄聲響不絕。文人墨客、小商小販也把這“十方院”點綴得熱鬧非凡。

藝海拾貝名言欣賞(藝海拾貝再現)1

後來,由于數百年的戰亂、天災、人為,使這座院落形制嚴謹,高低錯落有緻,恢宏壯麗的建築,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損失相當慘重。就此,人來稀少,香火蕭條,道舍寥落。再後來,因年久失修,廟宇歪七扭八,破爛不堪。往日的香火不再燃燒,那袅袅香氣煙霧難見氤氲萦繞。隻剩下殘垣斷壁的旮旯,恰好成了貧病交加的老乞丐容身之處。

又曆經若幹年的社會變革,且也不能回避風雨的侵蝕,這“十方院”便成了一片廢墟。年複年,月複月,不知不覺,那紅磚綠瓦不知去向,那金梁玉柱不知去向,那響徹雲霄的鐵鐘銅罄不知去向。甚至于,就連那破瓦碎礫也視而不見。遺憾地是,那既活靈活現又有考古價值的千斤赑屃和記載曆史的珍貴石碑更無從畫影,不知去向。僅僅那片搬不動、提不走的“十方院”遺址還在。好像伴随着那些無奈又不願離開的神仙,在向世人傾訴,或有口難言,或一直在那裡歎息。

就在前些日子,當我進村訪問的時候,有人指着說,門朝正南開的大隊部就是上百年前的原“十方院”舊址。這也好,如考古探究有關“十方院”的傳說故事,總算找到了真正的地方。

在返回的路上總想,曾經為人們提供精神寄托的“十方院”,已過去久遠,成為曆史。僅可喜可賀的是,還有人們難以抹掉的記憶,毅然猶在。

不管怎麼說,曾經的輝煌也好,後來的衰落也罷,最後筆者還願以贊美之情,為道觀“十方院”送上文人題詩:“十方仙客地,聞道臘梅開。踏雪尋幽境,歲歲冰魂來。”

藝海拾貝名言欣賞(藝海拾貝再現)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