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哲學,首先需要過的一關就是語言。無論是學西方哲學,還是學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無不如此。
例如學西方哲學,如果你學的是英美哲學,那你至少得會說英語;如果你學習的是歐陸哲學,那你至少要會德語或是法語。如果打算對古代哲學有更深入的了解,還得學拉丁語和古希臘語。
古希臘語碑銘
可能這些外語的學習把很多人擋在了深入學習西方哲學的門外,便認為可以學點容易的,至少沒有這麼多的語言障礙,比如中國古代的思想。
但是,要想深入了解我國古代思想,就得讀古代經典的注疏,這也得具備閱讀古文的能力。如果有人連這點努力都不願意付出,而隻去讀今人注解甚至是翻譯的古代典籍,那我勸你還是放棄學習哲學這個念頭吧,而完全可以讀些現代小說什麼的。
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連本國古代的典籍都要讀翻譯過的,那不是太可悲了嗎?那你能接觸到的第一手資料的範圍也太狹窄了!
十三經注疏之《周易注疏》
那在學習語言這方面,有沒有什麼訣竅,無論是外語還是古漢語?答案是:當然有!
這裡先說學習、或說是讀懂古代文言文的訣竅。其實很簡單,就三句話,如果你明白了這三句話的意思,即使不能立刻就讀懂古文,也會在你讀古文時減輕不少障礙。
這三句話是:
一、古人重音不重字;
二、古代多是單音節的詞;
三、不要以現在的字意去理解古漢語中的字。
下面我們一個個地解說,并給出簡單的例子。
一、古人重音不重字。什麼叫文字呢?文字不是圖畫,不是用圖畫直接來表達意義,而是标識我們口頭所說的語言。而所說的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語音,所以,文字就是來标識語音的。
我們都說中文是象形文字,就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樣,是古老的文字體系。但是,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純粹的形象文字!無論是中文,還是古埃及的文字,雖然都有象形的部分,但卻是大部分的文字都是表音的。
古埃及聖書體碑銘
例如,在漢字中,有近百分之七八十的字是形聲字,即形旁表意,聲旁表聲。所以準确地說漢字的書寫系統是意音文字。
在古代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有音而無字,這時古人就會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來替代,這就是所謂的“本無其字,依聲托字”,即“六書”中的“假借”。
但也有這種情況,本來有這個字,但古人會借用另一個同音字作為替代,這就是所謂的“通假”。
舉個例子,比如“子曰詩雲”的“雲”字,其實在古代,曰、雲、說等都是同音,意思就是現在的“說”。而“雲”字的本意就是天上的雲氣,就是因為此字和表示“說”的發音相同,所以就被借用來表示“說”這個意思。再後來,為了表示區别,就要造了個從雨部的“雲”來表示雲氣的意思。在漢字中,這種情況很多。
又如,吾、餘、予,在古文中都是“我”的意思,因為在古代這幾個字音也都相同或相近,所以可以通用。
所以,在我們讀古文時,不要在意字形,而更重要的是字音。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難題,就是古今字音的不同。例如,古文中的第二人稱有時寫為“汝”,有時就幹脆寫為“女”。其實這兩個字在古代發音和現在的“你”字很接近,所以才用“女”來表示“你”這個意思。
《說文解字》,其中提出了“六書”說。
二、古代多是單音節詞。按照語言的形态分類,古漢語是典型的分析語,而現代漢語則多少有些曲折語的成分。相反,英語則從曲折語向分析語變化。
所謂的分析語,簡單說 ,就是所有的語法功能都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而曲折語則靠詞形變化來表示語法功能。
所以,在古漢語中,每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不像現代漢語這樣,以兩個字的詞為主。
舉例來說,在古漢語中,“可以”這個兩個字是兩個詞,其中的“可”就是現代漢語中“可以”的意思,而“以”字則是用什麼的意思。
三、不要以現在的字意去理解古漢語中的字。古今語言不但語音在變化,字詞的意義也在發生變化。有些詞的意思在縮小,有些則在擴大,而更極端的是,有些字詞在古今的意思卻完全相反。
比如說,“宮”這個字,在上古時期是指所有的房子,到後來才被專指天子皇帝的宮殿。這是語義縮小的例子。
語義擴大的例子:比如“河”,在古代隻指黃河,“江”隻指長江,後來“江河”則是對所有河水的通稱了。所以比較古老的河流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而且大多為“水”部,比如泾、渭、淮、漢等。
南宋畫家馬遠繪《水圖》之《黃河逆流》
最明顯的一個古今語義相反的例子就是“去”這個字。在古代,“去”是指離開,而不是現在的到哪裡去的意思。比如“去秦”,意思是離開秦國,而不是到秦國去。在古漢語中要表示到哪裡去則說如、之、适等。
但在一些成語中,“去”這個字還是保留着古代的意思,比如“揚長而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